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经济效益基本为零
2007年12月09日 09:23:5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重庆12月8日专电(记者 张琴、王晓磊)记者最近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容乐观。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62个项目,其中川剧、川江号子等12项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匮乏以及市场发展困难等因素,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发挥,保护和传承形势十分严峻。 “人亡艺亡”后继无人 调查发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着传承危机,传人断层、后继无人,有的项目甚至已经到了“人亡艺亡”的地步。为了现实生活问题,很多传人纷纷改行,有的为了维持生计甚至低价出卖秘传技艺。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川剧是我国四大剧种之一,各方重视程度也比较高,但其保护状况仍然堪忧。重庆市川剧院因负担沉重发展困难,各区县除万州区以外的川剧团均已倒闭,万州川剧团也已经不演川剧而以演唱歌曲和说段子为主。3岁学戏、两度荣获中国戏曲“梅花奖”的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告诉记者,今年下乡演出时,一位农民哭着说已经20多年没看过川剧,她自己也忍不住流泪了。 沈铁梅说,剧院400多人中仅有约50人可上台演出,大部分在40岁以上,演员平均工资1000元,退休老艺人每月仅几百元,生活很困难,没有心思教弟子,这对于靠“人带人、手把手”传承的川剧是致命的。 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重庆没有川剧学校,邻近的四川省川剧学校目前也师资不足、生源紧张。老艺人不在了或者不愿教,学校又没条件培养多层次人才,时间长、练功苦、收入低也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学,川剧人才日渐凋零。 传人较多、颇受重视的川剧现状尚且如此,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可想而知。由于三峡蓄水险滩不再,船工拉纤时的川江号子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目前重庆的川江号子代表人物之一的陶鹏已经75岁,另一位陈帮贵90多岁。受现实所迫,陈帮贵唯一的徒弟曹光裕已改行到一家“交通通讯公司”上班。曹光裕介绍,他靠演唱川江号子一年仅收入几百元,无法维持生活,更没有条件教徒弟,改行是迫不得已。 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走马镇民间故事,传人魏显德是当地唯一在世的“千则以上故事大王”,他年近90岁,耳朵不灵,说话困难。魏显德的大女儿说,父亲已经多年不能讲故事了,更无法授徒,走马镇其他几位故事家也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 意识落后资金缺乏开发不够市场狭窄 重庆市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困难,主要因为保护资金不足、受众萎缩且老龄化、市场开发困难等因素,导致社会效益无法保障,经济效益更难谈发挥。 沈铁梅告诉记者,目前公益性演出靠申报项目争取政府补贴,其余没有什么支持。演出补助每场在500元左右,对于动辄上场几十人的川剧来说,还不够支付演员工资和服装、道具运费以及场地租金。 川江号子、走马镇民间故事等项目则几乎没有任何补贴。魏显德的女儿说,父亲唯一的待遇就是“当年到外地去开过会”,她不愿学父亲讲故事,因为“有名誉,没待遇”。 川江号子传人曹光裕认为,一些文化遗产的商业表演需要配套的设施和环境,比如川江号子需要可使用人力船只的专门水域,但这是艺人自身无法解决的。而且现在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手太少,缺乏科学合理的保护发展规划。 目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主动探索市场化道路。重庆市川剧院的《金子》2002年推出以来不仅多次获奖,而且已在海内外演出近200场,目前场收入已达到20万元。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黄猛介绍,尽管《金子》获得成功,但与文化演出公司的合作却不太顺利,因为演出公司认为做川剧演出赚不了钱,企业不可能花钱来为川剧培养市场和观众。此外,《金子》在商业演出方面的成绩也并不意味着川剧找到了市场出路,因为多数剧目的市场表现仍然不尽如人意,根本问题在于市场萎缩、观众流失的现实,这是长期形成的,也是仅靠剧团无法解决的难题。 出路:确保遗产传承公益性探索技艺发展市场化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段明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民族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它们的保护应当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府、传承单位及个人、民间力量等各方面应当从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角度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地发挥公益性作用,同时在市场开发上要寻找传统艺术和现代需求的契合点,开发出适合目前市场和观众认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市场化道路,并在获得经济效益后“反哺”公益性需求。 沈铁梅说,《金子》在法国演出期间,法国剧院能申报政府的补贴,通过降低票价吸引更多观众来看演出。她希望对于传统戏曲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等公益性演出,相关部门要落实保护和扶持政策。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人物建议,应给“文化遗产进课堂”提供便利,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民间技艺可以先培育一批教师,再由他们向学生进行普及。在对老艺人授徒方面,应该设立补贴,鼓励老艺人将自己的绝活传承下去,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曹光裕建议,可通过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等“整体保护、统一展示”的形式,开发“川江号子水道”“川剧戏台”“故事村”等山水、人文景观,在旅游中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提供对应的工作,确保传人队伍的稳定。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张琴、王晓磊
编辑:
沈华军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