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无关人员聚集危险品场地 民企事故后果被"放大"
2007年12月09日 15:35:1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南京12月8日电(记者 邓华宁 刘兆权)截至目前,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11·27”爆炸事故已造成8人死亡、5人重伤、近50人受伤。 参与事故调查的专家认为,从2006年盐城射阳“7·28”爆炸和无锡“11·8”钢铁厂爆炸,再到响水事故,暴露出的一个共同点:爆炸发生时现场都聚集了大量无关人员,导致死伤人数无谓增多,这种“事故放大”现象应引起高度警惕。 300平方米车间夷为平地 11月27日上午9时40分左右,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7车间反应釜突然冒出浓烟。由于反应釜温度迅速升高,30多分钟后即发生了大爆炸,导致现场救护的消防员与安全人员受伤死亡,与7车间相邻的车间也有人员伤亡。 记者日前在响水县陈家港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7车间事故现场看到,面积300平方米左右的车间已经成为一片废墟,车间原址仅剩下几根炸歪的水泥柱,车间顶部全部炸飞,满地都是金属碎片。 联化科技公司7车间一名反应釜操作工说,他从事这项工作已有1年,但是一直不知道反应釜里的物质是什么,也不知道其有什么危险性。27日上午7时接班时,反应釜上贴了两张纸条,写着“投料出错,不能打开”。但是来接班的车间主任却要求打开反应釜上的透视镜查看情况,结果反应釜内物质与空气接触后立即开始冒黄烟,反应釜温度从十几摄氏度迅速上升到了三十多摄氏度,直接导致了半小时后的爆炸。 无关人员在现场事故后果被“放大” 7车间一名女职工回忆说,事发当日上午,从发现反应釜冒烟,到反应釜发生爆炸,之间有半个小时。当时有不少其他车间负责人赶去现场了解情况,7车间外还围了上百名其他车间的员工。这是造成伤亡人数多的主因。 事故后的伤亡调查也表明,死伤者多数是这些围观的其他车间员工,当时在7车间内当班的10多名员工都迅速撤离了事故现场,反而没有人死亡。 从事多年事故调查的南京工业大学安全工程系张礼敬教授告诉记者,响水“11·27”事故与2006年射阳“7·28”爆炸和无锡滨湖区“11·8”钢铁厂爆炸原因虽然不同,但爆炸发生时现场的一些情况却如出一辙,均有大量不相关的职工在围观。当已经出现了事故迹象时,企业没有及时疏散人群,而许多员工也没有自觉撤离,他们根本不知道危险已经来临。 张礼敬介绍说,2006年11月8日无锡滨湖区一家钢铁铸造厂发生爆炸,造成10多人死伤。当时这家企业的铸造车间正在试生产,但是在铸造模子的周围,除了当班的员工外,还围了10多名原本不用上班的工人。结果由于铸造模子底座钢板脱落,4吨钢水飞溅,殃及旁边的围观者。2006年盐城射阳“7·28”事故造成22人死亡,29人受伤,爆炸发生时也处于试生产阶段,同样有大量不相关员工围观。 张礼敬说,三起爆炸事故从技术层面来分析,原本都可以避免,或者说不该造成这么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化工与冶金行业都是高危行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事故迹象,现场人员应该迅速撤离;试生产过程本身的危险性就很大,更不允许有不相关人员在现场围观。 遏制“事故放大”现象重在强化现场管理 张礼敬说,化工与冶金行业都是高危行业,尤其是化工行业的危险性特别大。从物质角度来看,化工比其他行业接触的物质都多,而且是普遍具有危险性的物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特别多。同时,化工生产中,物质又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各种反应,因此危险性也比其他行业大。 这三起爆炸事故从技术层面来分析,原本都可以避免,至少不该造成这么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事故放大”现象暴露出民营化工、冶金企业施工现场与救援现场的安全管理严重缺位,对这两个薄弱环节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强化管理。 首先,化工、冶金企业在试生产阶段,要严格禁止无关人员出现在生产现场,这是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常识。按常理讲,企业在这方面会对员工进行多次安全培训和教育,员工不可能不知道这个规定。但从三起事故发生时员工的表现来看,真正把安全规定记在心里的员工并不多,他们看到有新的生产线或新设备试车,往往受好奇心驱使而围观。企业的安全人员也没有切实负起责任,没有严格禁止无关员工出现在试车现场。 其次是事故现场管理应该有紧急预案。从响水“11·27”爆炸事故分析,导致死伤人数多的重要原因是事故救援现场混乱,大量无关人员充斥现场。企业的安全人员既没有制止员工围观,也没有采取措施疏散人群。因此,对事故现场企业一定要制定紧急预案,一旦有事故发生,安全人员应立即通过拉警戒线等方式,禁止无关人员靠近事故现场。 张礼敬指出,从三起事故可以看出,“事故放大”的根源是民企的安全投入与安全教育不足。当前的要务是加强企业经营者的安全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员工生命的宝贵,而不是漠然视之。应该要求企业对员工进行基本的培训,至少要让他们了解所生产物质的特性、遇到紧急情况后简单的处理方式,学会保护自己的简单方法。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邓华宁 刘兆权
编辑:
沈华军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