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气象专家和公众志愿者参加的大雾追踪行动将率先在成都市区展开。
12月14日从省气象局获悉,由气象专家和公众志愿者参加的大雾追踪行动将率先在成都市区展开,活动包括面向公众开展大雾知识宣传、组织气象志愿者参加大雾追踪监测、开展局地大雾加密观测和研究。省气象局局长赵广忠透露说,作为建立志愿者监测天气机制的探索,全国其他省市尚无先例。
大雾追踪开全国先河
“四川盆地的大雾天气多,特别是冬半年大雾发生频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雾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同时大雾天气还会降低空气质量,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省气象局局长赵广忠表示,今年入冬以来四川盆地大雾天气频繁出现,持续的大雾天气对公路交通和民航运输造成了严重影响。
“早几十年也许雾不算什么,但随着航空运输和高速公路运输越来越重要,大雾现在已经成为了灾害性天气。”赵广忠告诉记者,在国外让群众志愿者参与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已有成功先例,比如龙卷风的预测和防范。“此次在成都地区主要交通枢纽、机场、公众集散地、高速公路沿线设立了十个地面气象要素人工观测点和一个能见度自动观测点,并培训组织群众志愿者参加追踪监测,我们认为这也是对公众参与天气预报机制的一种探索。”
气候变暖大雾灾害增多
“高速公路连续追尾最多的一次是,成绵高速因大雾导致六十三辆汽车连环追尾。”省气象局副局长钟晓平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四川盆地年平均大雾天气约三十八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雾灾害性发生的频率比以前更多了。“气候变化导致大雾形成、变化的规律有极大的变化,我们正在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掌握大雾变化的最新规律。”
据介绍,目前消雾的技术手段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由于成本过高还不能普及运用,因此及时预测大雾天气就非常重要。为此省气象局引入了三台能见度自动观测仪,每台价值十八万元。自动观测仪可实现对大雾的自动监测,目前正与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协调安装。
志愿者已经完成培训
为实现组织气象志愿者参加大雾追踪监测,省气象学会专门面向社会和大专院校公开招聘了大雾外场观测志愿者五十余名,并完成了对志愿者和参与观测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与此同时,十二套野外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设备、卫星遥感监测设备和雾的遥感识别与雾区面积计算业务系统的调式工作也已完成,随时可以开展大雾遥感监测。
据悉,活动期间将组织开展大雾卫星遥感监测,每天利用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对盆地内的大雾进行动态跟踪监测。省气象台将每天开展专题短期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在大雾追踪行动启动后每小时发布未来一到两小时的专题天气预报,根据能见度的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