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反应
员工
有规避新劳动法嫌疑
对于公司的改制通知,该公司一李姓员工代表说,公司此次以“合同工转化劳务工”的办法,解除144名工人的劳动合同,显然是为规避新劳法对“工作满10年须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
随后,工人们向商报记者出示了他们在1995年与公司续签的合同,合同期限一栏填写的是“无固定期限”。
李说,他们在该企业的工龄短的有十几年,长的有37年,有的是加油工,有的是润滑油销售员,都和公司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据另一员工代表称,今年6月份,公司提出要改制,但一直没啥大动静。直到11月21日,公司突然召集大家开会,宣布了文件,让大家“自愿”签署合同,全部转化为劳务工,每人按照工龄(年)×1350元的标准进行补偿。该员工代表认为,公司在新劳法实施前一个月,紧急要求大家买断工龄,有规避法律的嫌疑。
企业
纯粹是企业发展的既定方针
随后几天,记者采访了当事公司和上级公司的有关负责人。
一位自称职务为“郑州石油总公司综合办主任”的连姓中年男子说,这144名员工是企业下属服务公司的工人,不是正式在编人员,这次改制已对他们进行了补偿。当问及是否和即将实施的新劳法有关时,该男子未作答。
该公司遣散小组工作人员周新民说,中石化作为一家上市企业,必然要甩掉沉重包袱,而且,河南分公司为这次改制还拿出了735万元对员工进行补偿。该工作人员强调,此次改制和新劳法没任何关系,纯粹是企业自身发展规划中的既定方针。
12月3日下午,记者拨通了中石化总部的电话,一位工作人员说,改制是一直在进行的,也符合国家政策规定,至于郑州的这家下属公司的情况,他还不是很了解。
工会
坚决禁止单位“劝辞”行为
近段时间以来,商报接到多起投诉,称自己成了单位规避新劳法的牺牲品。这些投诉中,包括能源、烟草等类企业。
无独有偶,据《南方周末》报道,新劳法实施在即,航空、银行、石油、电信等行业的许多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纷纷在年底前突击把一些老员工改为劳务派遣。这就意味着,有更多员工将不再是所服务企业的员工,而只是由劳务公司派遣到企业工作的人员。
事实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已经注意到这种动向,12月2日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制止用人单位违法裁员“劝辞”行为。对于一些用人单位违法裁员,采取要求职工辞职、重签劳动合同或转为劳务合同等形式规避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并配合劳动行政部门依法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