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盘点2007年十大假新闻:你被忽悠了多少次?
2008年01月02日 14:04:1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07年十大假新闻(4):兵妈妈认了176个兵儿子
【刊播媒体】《杂文月刊》 【发表时间】2007年6月 【作者】张鸣跃 【“新闻”】2000年,我写过一个兵妈妈乔文娟的故事……在(1998年)抗洪中,她用为女儿借来的上大学的2000元学费给一线子弟兵买了雨衣。时过6年,再回洛阳,兵妈妈的名字竟如雷贯耳……她认了176个兵儿子,她救助了700多个灾民和患病战士……我去了她家……屋里比6年前更寒酸,简陋得连一般家庭都不如。她不在,她那退休又打工的丈夫张建民在用煤球炉做饭……50多岁的老人,在兵妈妈背后苦苦撑着这个穷家的老人,他的脸上褶皱纵横,他的两手肿大皴裂,他憨憨地笑着……老人把一个上了锁的大木箱打开给我看,里面是全国各地的火车票汽车票、汇往全国各地及几十个部队的汇款单、爱心捐款的证书。老人告诉我,这些凭据的总数是43.8656万元。也就是说,月收入从未上过千元的一对夫妻,25年献爱心40多万元。我真的感动了…… 【真相】这篇被职业写手肆意拔高而写就的《一次感动》,经《杂文月刊》刊发、《读者》转载,使得“新时期爱国拥军模范”乔文娟及其家人陷入重重误解之中。事实是: ―――1998年,乔文娟听说前方抗洪的“铁军”战士吃不上饭、喝不到水,于是匿名将2000元钱送到防汛指挥部以助其救急。这2000元钱确实是她为女儿上大学准备的,但不是借来的,而是女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的。 ―――她是救助过一些困难群众和患病战士,但救助人数没有多到“700多个”,也从没救助过“灾民”。 ―――她家住的是原单位河柴集团1996年盖的家属楼;当年入住时,在亲友的资助下,她家里几乎换了全套的新家具。 ―――她爱人张建民今年55岁,身体健康,是河柴集团的一名中层干部,根本没有“退休又打工”,也不是“脸上褶皱纵横,两手肿大皴裂”的样子。 ―――所谓“月收入从未上过千元的一对夫妻,25年献爱心40多万元”,完全是无稽之谈!她和爱人都是工薪阶层,就算平时不吃不喝,也难攒下40多万元积蓄去做好事呀! 《洛阳晚报》8月15日刊登《虚假报道困扰“兵妈妈”》一文,对此事进行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8月25日,《杂文月刊》有关负责人专程赶到洛阳,就该杂志刊登失实文章一事登门向乔文娟致歉。转载该文的《读者》杂志也发表更正并道歉。8月17日,当事人张鸣跃在网上回应网友的质疑和指责时承认,《一次感动》的初稿“开始不是投给《杂文月刊》的”,此前“接连投给三家(刊物),人家都说不用”,原因是“感人的分量及细节不足”。其间,“每当一家(刊物)说不行,我就改一点,先后改了4次,最终,稿子被《杂文月刊》留用了”。“事后,我和乔文娟通过几次话,才觉得文中有几处拔高描写确实对她有负面影响……这件事我确实有错。” 【点评】评选假新闻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有块心病,就是没能抓到一条“正面报道”的假新闻,这也常为业内人士所诟病。其实我们深知,在正面报道、先进典型报道中,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任意拔高、随意放大、刻意求全的问题。作为被拔高放大者,出于种种考虑,未必肯吐露实情;而作为媒体,民不举官不究,也就蒙混过去了。这次《一次感动》自投罗网,填补了“正面报道假新闻”之空白。 平心而论,职业写手张鸣跃造假固然可恶,但是一些编辑追求高、大、全的报道模式恐怕更是问题的关键:说真话不感动,讲假话却感动得忘乎所以;说老实话的文章不用,讲了假话却抢着发表。正是这种病态畸形的新闻观,唆使众多新闻造假者投其所好,更为假新闻传播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来源:
新闻记者
作者:
编辑:
侯玮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