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需要初三。因为大部分孩子都要回老家准备中考。”
愿望: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上学
每次孩子们放假回家,看着他们的背影,校长蒋茂堂都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最后一面。从2003年开办到现在,“新苑”农民工子女学校一共搬了5次家。每次都流失不少学生,因为很多学生开学来都找不到新校址了。第四次搬家时,蒋茂堂差点被房东赶出去。当时他全部的资金只剩下一箱硬币,共计1000元。又东挪西借了两三千元,才勉强把租教学楼的押金交上去。
现在学校总算有了固定的地点,办学也开始步入正轨。2008年蒋茂堂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学校一个合法身份。
他说,2004年大兴区教委办了一批许可证,当时学校正值搬迁,没赶上。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为办学许可证四处奔走,得到的回答总是“暂缓办理”,学校只好一直“非法”地运转。
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许永光介绍,严格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学校的标准要相当于公立学校,但事实上不可能做到。北京市300多所民工子弟学校,只有60多所得到政府批准。就是这60所,也很少真正做到硬件达标。农民工子女学校是平民学校,学校不可能有大投入,应该把标准降低。
据新华社报道,2005年,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在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上透露,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万留守老家的少年儿童。其中14周岁及以下占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2000万农村儿童成“留守孤儿”。许永光认为,农民工的孩子进城后找不到地方读书,直接导致三分之二的孩子留守在家。
统计显示,北京市外地户口人员的子女进入公立学校上学的不到64%,而这个比例主要针对白领阶层和相对富裕的农民工。月收入八百元以下农民工的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非常少。虽然政府要求公立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但门槛依然存在。各种名目的借读费、赞助费让农民工望而却步,有的公立学校还要求出示独生子女证,直接将一些农民工子女挡在校门外。
据了解,有几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公立学校愿意接受农民工子女。但是当农民工子女达到一定比例之后,城里的孩子就不愿意来了,最后这些公立学校也变成了农民工子女学校。
民办学校成为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许永光说,这些学校大多存在“四低”问题——“低投资、低收费、低薪酬、低质量”。政府不补助,社会不支持,教师的工资比农民工还低,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蒋茂堂说,一些民办学校的老师会故意把分数打得很高,一个学期下来,500多名学生有400人都能得奖状。家长一看还挺高兴,就愿意让孩子接着读,却不知孩子的真实水平。
孩子们念完初中以后的出路,也让许永光忧心忡忡。在城里念高中几乎不可能,职业教育读不起,工作还太小。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回到原籍,否则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只能游荡在城市里的大街小巷,没有地方接收他们。
新苑学校有10个年级,从学前班到初中,惟独没有初三。蒋茂堂说,“我们不需要初三。因为大部分孩子都要回老家准备中考,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到公立学校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