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2008年中国钢铁业焦点透视:高成本下钢铁怎样炼成
2008年01月06日 16:17:3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上海1月6日电(记者 李荣)高成本,已成为业内人士展望2008年中国钢铁业时的普遍看法。国际铁矿石和海运价格的“超历史”高位运行、焦炭及废钢等其他原料和燃料价格的大幅上升、国家加大资源及环保管理力度的政策导向等,正预示着中国钢铁业“低成本时代”渐行渐远。 高成本下的产能释放 产能过剩,多年来一直是中国钢铁业的一个“潜在病根”。根据现有的产能统计,产能规模偏大依然是2008年中国钢铁业令人担忧的方面。 国内知名钢铁资讯机构“我的钢铁”首席分析师贾良群说,现在需要关注的是高成本下的产能释放问题。高成本是一把“双刃剑”,长期来看有上游资源受制于人及行业利润空间受挤压的一系列战略威胁,但在短期应努力“化害为利”,利用它来推动国内钢铁产能的合理调整和产业重组进程。 多年来,国内业界一直期望“肃杀的市场寒冬”来完成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但是难以如愿。中国持续稳健的经济增长对钢材的刚性需求保持稳定。“现在,积极地利用高成本,可以为淘汰落后添一把力。”贾良群说。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07年,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已从每吨60美元上涨到90美元;海运价格暴涨,巴西到中国港口的即期合同运价超越每吨90美元的历史高位;焦炭价格从年初的每吨900元上涨到年底的1400元。一些缺少原料供应优势的调坯轧材企业在目前的高成本下已“无利可图”,逐步退出了市场。 国内钢铁产量的数据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2007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粗钢产量呈增幅回落态势。去年11月份,国内钢、铁、材产量增长势头全面减缓,分别为3969万吨、3990万吨和4768万吨,较10月份产量减少323万吨、94万吨和140万吨,同比仅仅增长4.3%、10.4%和12.7%。 据分析,2008年钢铁业上游的铁矿石、焦炭、废钢等主要原燃料价格上涨基本已成定局,成本高位运行的产业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有产能、但产量释放受抑制”的情况将维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淘汰落后,也有利于钢铁优势企业在全国各区域的兼并重组。中国钢铁业只有形成了具有一定集中度和合理层级的产业结构,才能真正建立产能调控机制,“走出去”实施上游资源控制,反过来抑制高成本的长远威胁。 高成本下的出口结构 资源环境的现实不容许中国成为钢材出口大国。所以在2007年国家连续4次出台钢材出口关税调整政策,同时实施了部分钢铁产品的出口许可证管理,钢材出口成本大幅上升。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负责人多次重申,中国钢铁业的发展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出口比例应控制在总产量的10%左右,出口产品的结构应转向高附加值品种为主,目的是为了接受国际市场的“检验”,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 上海“钢之家”资讯机构负责人吴文章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优质钢材一定量的出口,是中国钢铁业多年强势发展的一个市场表现。但近年来出现的低端产品无序出口的状况,“模糊”了这一市场表现。国家连续出台政策进行调整,是理所当然的。 在政策抑制之外,目前的产业高成本也在促使出口结构的调整。据业内人士分析,一直成为中国钢材出口高增长主要动力的国内外钢价的“价差”因素正在削弱。中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低成本、低价格”形象正在逐步改变。由于原燃料和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政策调整的成本因素,国内外钢铁“价差”不断缩小,部分品种的国内价格已经超出了国际市场价格,出口动力已经明显减弱。2007年7月份开始中国钢材出口量连续回落,11月份出口降至410万吨,是近14个月来的单月最低出口量。出口目标国也在调整之中,对美国和日韩等国的出口量处于下降通道。 据中钢协和“我的钢铁”等多家机构的预计,2008年是中国钢材出口“下降年”,除非市场有大的转折,国内外钢材“价差”巨幅拉开的可能性不大,出口成本继续上升,出口动力减弱,全年粗钢出口量将明显低于2007年,减少2000万吨左右。不过,也有人士认为,国内外市场互动程度已相当高,市场波动变化无常,关键是要形成中国钢材出口的战略布局和相应的机制。 高成本抬升钢价应适度 2008年将是一个“钢价高位运行年”,在业内分析人士中也几乎达成了共识。资深分析人士贾良群说,“钢价下不来”,这是由高成本和刚性需求决定的。 宝钢在2007年年末开出了新年第一季度的价格“涨盘”,虽然在其本意有“补涨”的因素,但市场接收到的信号却是钢厂推高钢价的意愿强烈。在年末岁初之际,钢市价格虽略有起伏,但高位运行的态势未变。 据多家机构分析,虽然国家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着重在防过热和防通胀的“双防”,但总体来看中国此轮经济增长周期远未结束,对钢材的刚性需求规模依然维持,钢市上国内需求拉动依然明显。分析人士汪建华特别提醒说,在2007年下半年钢材出口逐步回落过程中,国内市场并未出现“资源过量、价格下跌”的本来预期,而是相反出现了一轮十分猛烈的价格上涨,市场库存也维持低位。这说明国内钢铁供需调节能力已不同以往,国内市场的“消化力”依然可期。 高成本也在抬高钢价。近期不断有分析人士提出“钢铁业进入成本推动型市场阶段”的论断。据中钢协人士透露,仅以2007年10月份为例,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生铁的综合制造成本同比上升24%左右,受此影响,生铁、钢坯价格一直维持高位,由此带动轧制钢材也大幅度涨价。2008年成本对钢价的推力依然十分明显。 但中钢协顾问吴溪淳在一次论坛上已提醒说,也要注意“高成本难于支撑高价位”的情况出现。多位分析人士说,虽然国内钢材市场的刚性需求依然明显,但需求强度正在趋弱,其间的变化十分复杂,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国内钢铁产能规模依然偏大,只要产能存在,始终会有释放的冲动,这一点千万不可忽略。一旦需求下降或供应过剩,超高价位的向下震荡往往是无序的。 总体乐观,这是中国钢铁业进入2008年的“基本表情”。但几个深层次战略挑战也“紧追而来”:结构调整要加快,产能调控要深化,定价机制要探索,上游资源控制要谋划。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李荣
编辑:
瞿云微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