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馒头国标成笑话 网友反思为何总被假新闻忽悠?
2008年01月10日 06:10:3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08年1月4日,湖北宜昌商家出售的锅蒸方形馒头。据中国国家标准委称,新近出台的关于小麦粉馒头的国家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并不要求强制执行。网上流传所谓“新标准规定了馒头的形状”的说法是不实的,新标准里并没有相关要求。据悉,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GB/T 21118-2007)发布于2007年10月16日,由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河南工业大学和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起草,主管部门是国家粮食局,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阅读提示 新年伊始,有关行业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出面,就一些不实网络消息进行辟谣、澄清。“馒头事件”发生前后,有消息称,全国警校将停招本科生,公安部随即澄清不实传言。同时,上海爆出“限制外地人购房”的消息,这一说法又被指不实……一时间,辟谣、澄清成了“流行语”,促使人们对网络舆论进行反思。 “馒头必须是圆的?我卖了这么多年的方馒头,还是第一次听说。”北京市朝阳区一家馒头店的老板,一脸茫然。 日前,一则有关“国家馒头标准”的消息,迅速在网上流传。消息中称,从2008年1月1日起,小麦粉馒头的国家标准实施,针对馒头的形状、体积等感官方面作了要求,要求馒头须是圆形或椭圆形,形态完整和美观……一时间,网上舆论哗然,“不给方馒头留生路”、“挟国家标准以令天下馒头整容 ”等讥讽声纷纷而出,许多市民也对此表示不解。 正当网民们对“馒头的方圆”讨论得不亦乐乎时,1月4日,该标准发布机构之一——国家标准委出面澄清:并未对馒头形状作任何具体规定。 至此,事件似乎尘埃落定,但“馒头事件”留下的思考尚未停歇。 网上舆论:“馒头只能圆不能方” “国家标准”几乎成了笑话 1月3日,一则题为《国家发布馒头标准:应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消息,迅速在网上扩散。粗略统计,当天约有120家网站转载,其中包括一些主要的门户网站。 在百度网站上输入“馒头标准”一词,与之相关的网页、评论、跟帖高达360万条之多。许多纸质媒介也卷入这场大讨论。 随之,许多网站不失时机地列出投票议题,网友回应相当热烈。 腾讯网关于“馒头只能圆不能方”的一项调查显示,5万多名参与投票的网民中,有3.4万人认为这是个笑话,“不知道制定者怎么想的。”另外一门户网站的调查显示,也有95%的投票网民表示对馒头新规定不予支持。舆论基本呈现“一边倒”的情况。 “馒头统一外形,完全没必要!老百姓更关心的是馒头的质量和卫生”、“馒头国标,堪称2008年第一个经典笑话”…… 网民议论纷纷,将矛头直指相关政府部门,认为是在“玩标准化游戏”,为一些馒头企业“代言”:万一以后那些不符合标准的馒头改头换面,以“炊饼”、“馍馍”之类的化名出现该怎么办呢? 政府辟谣:纯属无稽之谈 是网民太盲从还是网络太浮躁 1月4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上,刊载《国家标准〈小麦粉馒头〉有关情况介绍》,出面澄清:标准全文未对小麦粉馒头产品的形状作任何具体规定。并特别解释,该标准规定中提到,小麦粉馒头要外观形态完整,色泽正常,无黄斑、灰斑、黑斑、白毛和粘斑等缺陷,无异物,“这只是在产品感官质量基本要求方面提出限制性要求”。 同时,网站上登出了该标准的全文。这份编号GB/T21118—2007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o小麦粉馒头》,于2007年10月16日发布,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该标准为国家推荐性标准,只是对生产企业的一种指导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标准旨在规范行业生产,提高馒头食品加工的质量与卫生水平,而不是单纯地对馒头的形状大小做出限制,说馒头只能圆不能方,更是纯属无稽之谈。 “由于一些手工作坊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标准缺失,馒头品质及卫生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一位馒头生产企业技术人员说,人们在市场上经常看到,有的馒头白得像雪,有的馒头硬得像石头,还有的馒头比面包还松软。至于内在的质量,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制定一整套标准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显然是一则恶劣的假新闻所致”,一位网友列举了他的证据。该新闻的最初来源是一份都市报,报道中没有明确的消息源,通篇都是用“据称”、“某企业负责人介绍”,显然没有深入求证。 有网友感叹:“肥皂泡”破了,才发觉自己白费了“口水”。一些网友反思:我们为什么总被假新闻忽悠?是网民太盲从还是网络太浮躁? 专家认为:网络天生具有“放大效应” 信息发布越清楚,猜测空间越小 中国社科院委托“华闻在线”撰写的《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近期发布。专家在报告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个新的舆论形成机制渐渐露出雏形。这对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具有开拓性的作用,但网络也往往成为流言和传闻的扩散平台,对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影响值得关注。 专家认为,开放的天性使网络平台具有“聚合效应”、“放大效应”。一些虚假、不实信息经过网络扩散,会形成巨大的舆论“泡沫”,影响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 “我觉得,‘馒头事件’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信息发布者没有把好关。首先,在发布权的监管上不力,所以让不实新闻有机可乘。其次,信息发布得不清楚。这个问题专业,讲得不明白,那普通老百姓肯定会猜测了。”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说。他认为,“公共信息发布,讲述越清楚,信息量越大,留给猜测的空间就越小。”互联网时代,公众对一些信息有不同的解读,是正常现象。要想让信息准确传达,取决于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够充分,后续的说明和解释工作到不到位。 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地方和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在发布信息和处理突发事件时要改变对互联网“不理、不用、不管”的现象,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这是相当有必要的!”(记者 吕绍刚)
来源:
中新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