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安其人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杂交水稻救星”
谢华安,1941年生于闽西地区。1972年冬,他从五七干校被调入福建三明农科所工作。当时,正逢杂交水稻协作攻关组从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抽调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幸运地作为福建省协作组成员被派往海南,开始了育种生涯。
根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1980年冬,谢华安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第二年,“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杂交,培育出“汕优63”。“汕优63”成为杂交稻中的明星,谢华安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巨变。
可以抵抗严重稻瘟病,这是“汕优63”的杀手锏,解决了第一代杂交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此前培育的杂交稻,一旦遇稻瘟病,常常颗粒无收。质量好,适应力强,大面积亩产第一个突破600公斤……集诸多优点于一身,“汕优63”迅速扩张。
1986年,“汕优63”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多的种子,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一口气创下了杂交水稻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增产稻谷总量四个全国之最。
中国的水稻生产有过两次飞跃: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选育和推广矮杆品种,70年代选育和推广杂交水稻良种。在第二次飞跃中,在将杂交水稻从实验室大面积推广到全国各地过程中,谢华安的贡献在业内无人不晓。
杂交水稻一度遭到“三不”非议: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此说法一出,《人民日报》随即登载了袁隆平的来信: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汕优63”就是最好的例证。
1985年,“汕优63”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1987年,“汕优63”获福建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汕优63”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因为“汕优63”,谢华安的职称评定一路顺畅:评副研究员时破格,评研究员时免予论文答辩;因为“汕优63”,他也获得了迅速的职务晋升,从三明农科所所长直接升任福建省农科院院长,一下由副处级跳到正厅级,直到2006年卸任;因为“汕优63”,他当选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因为“汕优63”,他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是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汕优63之后,谢华安还培育过多个杂交水稻品种,但影响力都不及汕优63.
在以谢华安人生经历为主线的报告文学《神农》一书中,谢华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杂交水稻救星”。该书于2000年出版后,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科协、福建省农科院等单位曾联合举办座谈会,并邀请新华社、中新社、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19家媒体记者参加,他被树为农业院校和农科单位工作者的学习榜样。
谢华安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发起冲刺。袁隆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1995年,谢华安第一次被提名,结果名落孙山。
1997年,1999年,2001年,2005年,谢华安又被提名4次,同样未能如愿。
“主要因为理论水平低,理论成果少。”邱实这样认为。
《神农》一书对落选原因的总结是:“院士需要凭论文和外语水平,还需要相当的学历学位。论文,谢华安有质量,但数量可能有欠缺;外语,他参加过日语培训班,可是世界流行英语,日语学得不对路;论文凭学历,他也曾追求过,参加过农学院函授,但想要有显赫的学历学位,他又赔不起时间。”
在向院士冲刺期间,谢华安的软肋逐渐强大,从1996年到2007年,10年发表40多篇论文,还出版专著《杂交稻育种与实践》、《中国绿色农业》等。其中,谢华安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正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有十来篇。
对于这些论文和著作,一位举报者的判断是:别人代写。“比如绿色农业一书,谢华安没搞过绿色农业,连相关的术语都不大懂,怎么能就绿色农业长篇大论?”
“谢华安造假,我也理解。想当院士,不能没有论文和著作。”周易不能理解的是,“他得到的东西已经够多,明明理论水平不够,为什么还要去争当院士”。
院士的好处,中科院、工程院资深院士师昌绪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早作了解答:“当了院士,不用退休,社会地位又高,等于有了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