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日子,不少人不由自主关注一个名叫张殊凡的北京小女孩。仅仅因为在央视《新闻联播》中,这个年仅13岁的小姑娘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这个小女孩便不幸成为网络风暴的中心。
于是“很黄很暴力”居然成了网络新旧年之交的流行语,更有好事无聊者发动“人肉搜索”千方百计寻找这孩子的真实生活信息,将其个人隐私公布于众,甚至以她为主角,恶搞出大量准色情漫画、打油诗、诅咒信等,谩骂、嘲弄甚至是侮辱充斥其间。这场风暴之猛烈让人对小女孩及其家人的处境颇为忧虑:他们只是普通百姓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该如何应对这场似乎找不到对手的“战争”?
“很黄很暴力”,小女孩的一句话,何以让一些人跳了三尺高?有新闻分析说,这是网民借此表达对有关部门严厉整肃网络视听环境的不满和抗议。倘如此说,针对小女孩的种种行径不恰恰反映了有关部门整肃有着极为充分的理由?即便小女孩像一些网民指责的,是在迎合媒体“宣传需要”,但这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行为,难道不正是暴力或者至少是暴力倾向?
疯狂、失去理性、无节制、不负责任、品味趣味低下……许久以来网络常见的“恶搞”行为之表征在这一事件中同样表露无遗。让人不难想象,网络上这股居心叵测的阴暗情绪时刻千方百计寻找着“猎物”,一旦觅获就蜂拥而上,通过网络跟键盘用语言用图片咬打撕扯,然后躲在暗处看着狼狈痛苦的受害者露出幸灾乐祸得意的笑。在这些网络暴力行为中,受害的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那么作为无数普通人中的一员,我们是不是谁都会在心里隐藏着这样一种恐惧:会不会有一天,被网上“群狼”捕获的会是自己?最起码的安全感又从何而来?
话再说回来,小女孩所说网络上的“很黄很暴力”到底存在不存在?相信在经常上网的网民面前这个问题没有质疑的必要。正常浏览新闻之际,不由分说一个“激情”页面闪将出来,还很顽固地很难删除,被流氓插件绑架的苦恼大概不少人都有过。甚至有的网站特意将这类内容放在显著的位置,以此博得高点击获得经济利益。在这里,最起码的公德心被放置一边,眼前只有金钱闪烁的光芒。
再往网民阅读兴趣这层因素追究下去,这类“很黄很暴力”总能迎合一部分网民的需求,这是“很黄很暴力”得以存在甚至发散的根本原因。不可否认,时下正处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取向、道德塑造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迷茫之余,一些人沉迷于本能的感官刺激、低级快感也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可以说,小女孩的一句话,之所以能引来如此风暴,恰恰因为它点中了一些人的死穴,一些沉湎于“很黄很暴力”人物的死穴,一些从“很黄很暴力”中获得好处的人们的死穴。
由是观之,有关部门整肃网络视听环境势在必行。往大里说,此举关乎国家、社会、国人形象,从网民个人角度而言,善用网络也是提升自身修养水平的途径。当“很黄很暴力”再也找不到市场,网络才能更加健康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