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仅依靠低成本生存,那你将死于低成本。如果你以尽可能低的价出售产品,那就没什么钱用于投资研发了。
在最近的一次中国之旅期间,我感到这个国家高速运转的制造机器需要改变方向,以避免前面非常崎岖的道路。
中国被建成一台面向OEM市场(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市场)的低成本机器,它确实是个世界工场。它存在污染和能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存在质量控制问题,这个问题导致许多消费者都在重新思考中国是不是一个可靠供应商;存在“社会责任”问题,政府敦促企业家支付更高工资。
难点在于所有这些问题,只会提升中国制造的成本。那反过来将迫使在中国的制造商,把生产转移到该国更低成本的地区,或者搬到越南等地方。由于总是有人愿意把成本做得更低,如果你仅依靠低成本生存,那你将死于低成本。
中国必须考虑走“品牌高速路”。这条路能把它带到可以开始建立本地和国际品牌(所能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低成本)的地方。换言之,它要为自己生产,而不是为别人生产。但这条路也会把它引入竞争激烈之地。
在全球范围内,它将和全世界那些纵横市场多年的公司竞争。如果它犯了错,这些公司将会从它身上碾过。在本地,它将和众多十分甘愿削价的竞争者竞争。
美国管理咨询之父杜拉克曾给出建议,只有两种业务运作能产生新客户,它们是“营销”和“创新”,所有其他运作都代价巨大。这意味着中国公司必须学习营销。他们将必须学习“定位”或者如何在争取消费者与前途的战斗中获胜;它们将不得不学习“营销战争”或者如何应对竞争;它们将不得不学会“差异性”,或者思考是什么令自己有别于其他竞争者。但最重要的是,它们必须明白这不仅仅关乎低成本。
许多构成差异性的理由,是在研发中找到的,这令我想到了“创新”。在美国,硅谷是创新的热土。在印度,你可以在班加罗尔找到这类活动。中国的硅谷在哪里?
创新就是很多聪明人思考令人激动的新主意,而且这类人喜欢在有其他聪明人发明新主意的区域工作。但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花钱。如果你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出售产品,那就没什么钱用于投资研发了,更遑论出售创新品种所需的营销费用。
中国医疗设备制造商迈瑞就把大量的盈利用于研发,如今它向140个国家出口超声显像和血液测试仪器。那是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一些中国公司从世界各地购买现成的非中国品牌,这可能是个好策略,但通常可以获得的都不是优胜品牌,而是那些人家不想要的落选品牌。因此它们就面临一个把输家变成赢家的任务。对于并不擅长营销的人们而言,这可不是什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从制造经济转向市场驱动的经济并不容易,也不会很迅速。但如果中国要避开前路一些非常巨大的坑洞,它就必须走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