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聚焦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林毅夫:从台湾“游”到世行

  当年夹着篮球游到大陆的林毅夫,被台湾当局冠以“叛逃”大陆的“罪名”,称其最重可以判处4个死刑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他还没正式当上世行副行长,我就当上副行长夫人了,那怎么行啊。”虽已是午夜时分,但面对《国际先驱导报》的采访,陈云英依然笑声朗朗。

  作为台湾省籍全国人大代表,陈云英说,自己当选全国人大台湾团代表后得到最高的荣誉是,先生每天第一个起来说:“我来煮咖啡。”此前,她一直是在为丈夫泡茶。

  在外界对林毅夫即将出任世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传得沸沸扬扬之际,陈云英一边亲切地表示“知道你们媒体都是很热情的”,一边则反复强调“消息还没公布”。低调中透出的亲和,一如人们对林毅夫的印象一样,不敢对其内心的真诚有丝毫怀疑。

  靠努力成功的“智囊”

  “如果用两个字来评价,我觉得就是‘谦和’。”本报记者安蓓曾与林毅夫一起参加过学术会议,虽然没有太多直接接触,但安蓓却对林毅夫的谦和与彬彬有礼印象深刻,“知识分子的味道比较浓”。

  在很多人看来,能跻身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位置,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对林毅夫来说,在获得世界银行任命之前,成功的光环其实早已降临在他头上。

  他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穷人经济学”等理论,都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经济政策;其一心创办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更是被国外媒体看成中国政府举足轻重的经济智囊机构之一。近些年来,中央领导参加的经济问题研讨会上,林毅夫的身影也经常出现。所以,在知名经济评论家叶檀眼中,林毅夫的“智囊”地位,为其此番升迁也做了最好的铺垫。

  为什么同样环境下,有成就的人就是那么几个?林毅夫的解释是努力的程度不同:“成功就是99%的努力,加上1%的运气吧,而且那1分运气还是因为99%的努力才得来的。”

  由于身兼不少社会职务,但不事张扬的林毅夫平时几乎没有节假日。他曾经教育自己的学生:“军人的理想是马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一个例子是:2004年3月13日晚上,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科勒德克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演讲,而林毅夫白天几乎上了一整天课,匆忙在办公室吃了个盒饭就赶去接待这位欧洲前政要,第二天则接着上课。他的一位学生表示,作为学生听课都受不了这样的节奏,而林毅夫却总是精力充沛。

  从台湾夹着篮球游到大陆

  或许,另外一段往事,更能印证林毅夫“精力充沛”的程度。

  1979年5月的一个夜晚,当时名为“林正谊”的台湾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连长,望着对岸福建厦门的海岸沉思良久,然后毅然夹着两个篮球跳入黑暗笼罩下的台湾海峡,冒死从金门游泳两千米成功泅渡厦门,并更名为林毅夫。而此前,他曾是台湾大学高材生,被高层领导接见,更被树立为台湾青年的榜样。

  这段经历林毅夫本人很少提起,相反,倒是对后来北京大学敞开胸怀接纳他一直念念不忘。

  在厦门“参观游览”了两个多月后,林毅夫辗转来到北京。在入中国人民大学未果的情况下,北京大学收留了这个“来历不明”的学生,并在第二年为其命运带来了转机。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到访北大,林毅夫因为出色的英文功底被选为随行翻译,从此与舒尔茨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从北大取得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后,他即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成为舒尔茨的弟子。4年后,林毅夫完成了多数同学至少5年才能攻读下来的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更被舒尔茨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正是在美国期间,妻子陈云英才从台湾来与其团聚,两人并在1987年回到祖国。

  浅浅海峡隔断回乡路

  虽然在大陆发展得顺风顺水,但当年泅渡海峡的经历却为其带来难以言说的痛。台湾当局以“叛逃”大陆的“罪名”,称其最重可以判处4个死刑。那道浅浅的海峡,就此隔断了林毅夫的回乡之路。

  2002年5月,林毅夫的父亲在台湾去世,身为儿子的他申请回台奔丧却遭台当局阻挠。当时正好年过半百的林毅夫,在香港凤凰卫视上泪眼朦胧,哽咽难言。6月3日,陈云英返台代夫奔丧,其中滋味何等神伤?!

  “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为什么非要把台湾和大陆割裂开来,说这是台湾的天,那是大陆的天……为什么就不能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个中华民族更大的天?”2006年8月,在与两岸大学生座谈时,林毅夫的连续发问,让人不胜唏嘘。他说自己并不后悔当年的选择,“问心无愧,从不后悔”。至于不能奔父丧的愧疚,未来如有机会返台,想要做的事就是为双亲扫墓。

  笑言自己“长不大”

  林毅夫说,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教出一批好学生,让学生看到这个时代给他们的机会,然后通过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时代。

  你相信你的愿望会实现吗?会的。林毅夫的回答简单而又坚定。他说,自己和别人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更加执着”。

  “当年初中、高中的同学看到我,都说我没有变。二三十年了还没有变,开玩笑就是‘长不大’,说好一点,就是‘执着’吧。”在北京大学电视台的“美丽人生”节目中,林毅夫如是剖析自己。

  陈云英随丈夫到祖国大陆后,专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因此被称为“中国特殊教育第一人”。2007年1月12日下午,她刚刚被推选为台湾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时常跟丈夫开玩笑说:“你的经济学专业是研究怎么让人富起来,我的专业是让富起来的人怎么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

  如今的北大,选林毅夫课的人总是很多,甚至当年非典时期,跑来听课的学生比平时还要多出不少。每年的政协会上,林毅夫与巩俐、杨澜一样,是媒体“围追堵截”的焦点。他1994年创建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汇聚国内众多经济学家智慧的地方,西方经济学家来华后选择在此登台演讲者络绎不绝。

  林毅夫如是说

  谈困难:我总觉得我这一辈子过得很顺利,并没有太大的困难。有困难的话,其实就是锻炼自己意志的时候。

  谈心愿:还是能够教出一批好的学生,让我自己的学生看到这个时代所给予的机会,然后来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时代。

  谈仕途:如果做官是我的追求,在台湾我有更好的机会;如果做官是回大陆的追求,我走的道路应该会和现在很不一样吧。

  谈忠孝:当然能兼顾最好,但人生哪有完美?不能什么都要。鱼和熊掌,只能有所取舍。

  谈两岸:我爱台湾,也爱大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不分彼此。

  为什么是林毅夫?

  与中国其他经济学家相比,作为中国经济智囊的林毅夫在政府决策的参与程度上,显然是最强的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如果不出意外,不久以后世界银行副行长的办公室里将迎来首张中国面孔。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主任林毅夫,正在打破由美国人和欧洲人一统天下的世行高层任职“潜规则”,成为刚刚履新半年的行长佐利克的重要合作伙伴。

  “佐利克希望,此举能平息外界对世行管理层中来自发展中国家人士的不足,以及世行应更好适应新兴市场发展的批评。”1月2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如是解读世行对林毅夫的任命背景。

  打破欧美人长期垄断

  消息其实在3天前即已传出。1月18日,国内即有媒体引述“消息人士透露”,林毅夫或将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支撑这个判断的证据之一是该职位已空缺数月,上任首席经济学家法国人弗朗索瓦·布吉尼翁去年10月即已离任。

  随后,《国际先驱导报》致电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对方称此类信息归世行总部发布,他们对此“并不知情”。直到《华尔街日报》援引世行官员的话证实,林毅夫将任新职的消息才为更多媒体所报道。

  由于佐利克对林毅夫的任命还需要1月底世行董事会通过,所以林毅夫本人对此的低调当属意料之中——在接受电话采访时,他仅表示“还在猜测阶段”、“还要确认”。但更多的中国人显然都格外兴奋。“我为林毅夫(即将)做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感到自豪,这是中国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骄傲。”世界银行研究部高级经济学家邹恒甫对老朋友林毅夫如此“无条件”地赞誉道。

  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正式称谓是“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工作主要是领导世行的整体发展策略和经济研究,内容涵盖全球、区域和单一国家层次,此前长期由美国人或欧洲人垄断。对此,知名经济评论家叶檀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明显有些激动:“这是非常值得贺喜的好事,以前都是发达国家(主宰)嘛,这次由中国人出任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因素备受瞩目

  既然“前所未有”,一个问题旋即浮出水面:为什么是林毅夫?

  这几天,林毅夫的北大同事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面对蜂拥而至的采访,他们的回答几乎异口同声:“他非常适合出任这个职位。”

  在同事们看来,林毅夫在发展研究学领域成就卓著,造诣“非常深入扎实”。2007年10月31日,作为登上国际经济学界顶级讲坛的第一位中国学者,林毅夫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上演讲的主题,即是“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

  根据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改革发展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提出一套新的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林毅夫自己“最引以自豪的成就”。

  在认可其个人学术造诣的同时,叶檀认为世行更在意的还是林毅夫的中国背景。“他的当选,说明新兴市场规模已经扩展得越来越大,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所以世行才考虑从发展中国家遴选副行长。”对于有分析称佐利克的“知华派”身份或许助了林毅夫一臂之力,叶檀则认为,虽然可能有一定关联,但无论谁在世行行长的位置,都不可能忽视新兴市场的崛起。

  林毅夫的同事、在北大任教的花旗银行经济学家沈明高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了“中国因素”。沈认为,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的成功经验对世界银行服务发展中国家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那么,中国经济学家群体中活跃的人并不在少数,选择林毅夫又所为何来?“在一流宏观经济学家中,对中国经济政策可以产生非常大影响的,林毅夫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叶檀表示,世行要考虑到经济学家参与现实经济能力的问题,而和其他中国经济学家相比,作为智囊级学者的林毅夫在政策决策方面的参与程度甚至主导地位上“显然是最强的”。

  世行与中国重修旧好?

  中国人“抢滩”世行高职,自然吸引了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尤其对向来在世行占据统治地位的欧美人来说,分析佐利克的用意自然成了必做的“功课”。

  “林毅夫成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人选,标志着世行与中国的关系发生了进一步转变。”《华尔街日报》指出,多年来一直是世行主要受援国的中国,而今手握高达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外部财政援助的需求已不那么紧迫,尤其去年中国首次同意向世行一个援助最贫穷国家的基金提供捐款。与此同时,世行一直受到贫富成员国意见分歧的困扰,佐利克正努力弥合这种分歧,尽管“中国的政策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也对世行此举将使其与中国政府加强联系持乐观态度。“世行正努力与中国重修旧好。”

  台湾岛内五味杂陈

  在展望林毅夫前途的同时,多数媒体都不忘提及这位学者早年从台湾泅渡海峡转道大陆发展的传奇经历。“似乎早就预测到中国经济会增长一样,以越来越强大的中国经济实力为基础,即将被提名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人生传奇经历备受世人的关注。”韩国《朝鲜日报》如是说。

  有分析认为,如果一切正常,林毅夫或将于今年五六月份履新。而面对此情此景,除“中央社”等媒体连续追踪林毅夫的世行前景外,更多的台湾岛内媒体则陷入了沉思:林毅夫荣膺世界银行要职该被视作什么之光?

  台湾《联合报》对此自问自答:“林毅夫的世银要职,台湾既不能居功,也不能沾光,但至少多了一个例子足证两岸关系复杂,也许不必过度激化历史的恩怨情仇。”报道还提出,台湾要深思“开往中国的快车”的冲击,而谢长廷也不必自夸只有他一人可以挡得住这列快车了。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林毅夫:愿意累死在书桌上的经济学家
·林毅夫传奇:抱球泅海投奔大陆
·世界银行行长任命林毅夫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