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广东省人大代表朱列玉提出恢复票证供应制度之后,江苏省政协委员戚明珠也向江苏省两会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对城市困难群体实施肉票、粮票制度。其出发点是一样的,调控当前物价上涨,保障民众特别是低入者生活必需品供应。(1月25日《现代快报》)
当前,物价上涨过快,的确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但为调控物价上涨,我们就只能重回“票证供应年代”吗?显然不是。
我是亲历整个“票证时代”的人。以全国粮票为例,1955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粮食市场很快放开,80年代中期以后,粮票便逐步被民众遗弃。粮票从表面上看,是“粮食计划供应”的产物,实则是“饿馁”和“饥馑”的象征。特别是在“三年灾害”和“十年文革”期间,没有粮票,简直寸步难行,满天下拿钱买不到吃的。农村社员若是生病住院或出远门探亲等需要用到粮票时,必须背上口粮到粮管所里兑换粮票(85折),而且要有“三级(小队、大队、公社)介绍信。
“票证制度”的背景是物资匮乏,那时,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凭票供应,粮票、油票、肉票、布票……凡是紧俏的,没有不要票的。而且,票证与权力相连,与腐败共生。当时有一句经典俚语说,“当官家里票证多,社员家里眼泪多”。“票证时代”虽然“寿终正寝”近20年,但对于“票证”的厉害、绝情和恐怖,过来的人至今记忆犹新,想起来都有点不寒而栗。
少数地方出现“恢复票证制度”的呼声,个别省人大和政协委员提交“恢复票证制度”的议案、提案,其动因和理由,无非是因为近期一些城市猪肉、大米、食用油等供应趋紧,价格上涨。在他们看来,“计划控制”和“凭票供应”是包治市场百病的“灵丹妙药”,票证一实行一切问题和麻烦皆可以迎刃而解,这显然是不对的,对我国经济状况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百分之十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大众生活显著改善,总的来说,社会物资是比较丰富的,市场供应是比较充足的。至于一些地方出现猪肉、食用油等紧张现象,那只是暂时的,结构性的。随着国家一系列物价调控和保障供应措施的出台,这种紧张局面会得到缓解的。而且,各地政府对低收入群体及时增加了救助和保障措施,如发放生活补贴金。在这样良好的社会状况下,吆喝恢复“计划供应”和“票证制度”,实在有点耸人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