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开启统筹城乡发展新时代 聚焦新世纪"五个一号文件"
2008年01月31日 20:44:5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北京1月31日电(记者 宋振远、董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1月31日说,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内容是立足强农惠农,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第5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5个一号文件”着重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为即将展开的城市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党的十六大以来连续出台的“5个一号文件”,则以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手段,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开启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时代。 2008:一号文件对农业“基础”地位再审视 2008年一号文件指出,我们必须下大决心、下真工夫把农业的基础夯实做强,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 这样的表述有着深刻的背景:去年我国CPI同比上涨4.8%,高于年初预定的3%的增长目标。此轮CPI的走高,主要受食品价格上升拉动。 2007年,持续上涨的物价给百姓生活带来很大压力。从小麦、玉米等粮食价格,到猪肉、食用油等副食品价格,纷纷上涨。从年初到年尾,“菜篮子”问题成为下至普通百姓,上至中央决策层都关注的话题。 陈锡文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说,去年我国实现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四年粮食增产,本世纪以来首次达到1万亿斤水平。尽管如此,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粮食总体上仍是产不足需,供需矛盾已转变为偏紧平衡。 权威专家指出,长期以来许多农副产品价格背离其价值,不能反映土地、农业生产劳动和农副产品的稀缺程度。农产品价格合理增长,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此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一方面受到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影响,另一方面总体上仍属于“恢复性上涨”。 但农业部门分析认为,2007年以来粮食、猪肉、食用油等部分农产品价格也存在上涨过快、波动太大的问题。症结是生产环节出了问题。而影响农产品生产的直接原因是农业基础建设薄弱。 陈锡文说,一方面,应该看到当前农业形势总体向好,但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目前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基础脆弱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关人士认为,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以往不同,是因为看到了农业之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作用。我国农产品消费需求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对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意义重大。 2008年一号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重点改善和解决生产性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这预示着新一轮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高潮的到来。 新世纪“5个一号文件”:勾画“三农”政策新框架 陈锡文表示,新世纪中央“5个一号文件”连续发出以后,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政策体系。 在18年之后,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再次聚焦“三农”,着重强调农民增收,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是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几年低速徘徊在4%以下,农民负担过重,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二是粮食供应出现局部紧张,当年全国粮食供需缺口达3750万吨。三是城乡差距持续快速拉大,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影响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2004年至2007年,中央连续出台5个一号文件,主题分别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丰富、系统的内容,凸显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要求,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坚强决心。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的5年,是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干部群众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中国农业和农村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最直接的表现是农民人均收入进入较快增长期。增速由2002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9%左右,打破了“十五”前三年收入增长缓慢和徘徊的格局。 而且,农民收入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彰显城镇化水平提高加速。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盛来运说,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已超过四成,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超过60%。近5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约1.2个百分点,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 陈锡文将5年来中国农业政策的发展和完善概括为5个方面的突破:第一,实行了公平的税负,对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税收已全部免除;第二,加大了农业的支持保护,给农民必要的生产性补贴;第三,国家明确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到农村;第四,国家明确要求新增加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性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第五,不断改善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保障。 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说,由于多年来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增收的基础很不稳固。回顾过去,农民增收慢,已影响2000年小康社会目标,还可能影响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必须破解这一难题。 来自财政部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超过5万亿元,增幅约30%。同时,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43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2%。从总量上看,财政支农尽管力度加大,但相对于日渐丰厚的家底,还有较大的增量空间。 2008年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全党必须深刻认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艰巨性,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 新世纪“5个一号文件”:构建统筹城乡发展长效机制 2008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形成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权威专家表示,2004年至2007年,连续出台的5个一号文件尽管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说,不平衡和利益分配不合理,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 从新世纪“5个一号文件”来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已初具雏形:其一,投入分配体制上已形成“三个明显”、“三个调整”,如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调整城市维护建设费的使用方向等。其二,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主要措施为“四个增加”,即增加对农民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其三,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快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等民生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转入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阶段,目前各项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2007年年中,重庆、成都正式启动了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其他省区市也正在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尝试从体制和机制上扭转“重城轻乡”的格局。 同时,中央有关部门也出台一系列推进城乡发展的措施,取得显著效果。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近83%的农业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政策已在全国实施,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陈锡文表示,任何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都不可能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已成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沈华军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