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北京客商慕名来到山东省沾化县下洼镇考察,当即选中镇区东侧一片枣园,想在此投资3000万元建设大型纺织项目。这位客商向下洼镇政府提出申请后,却因项目建设需要毁占枣园而遭到拒绝。
各地招商引资竞争日趋白热化,下洼镇却断然拒绝投资数千万元的工业项目,令人费解。沾化县有关负责人针对笔者的疑惑作了解释:“我们也需要借助招商引资实现GDP的快速增长,但我们决不要破坏生态环境的GDP,更不要砸老百姓饭碗的GDP。全县50万亩冬枣园,不但是我们生态立县的根本,更是全县农民的‘摇钱树’,因此我们坚决对毁园占地项目说不!”笔者调查了解到,该县近两年来已拒绝了30多个类似的项目,其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
不少外地人知道沾化,是通过冬枣。现在北京的不少水果摊贩都要在自己的摊位插上“沾化冬枣”的招牌,沾化成了冬枣的品牌,冬枣成了沾化的名片。大量外销的冬枣给全县农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全县农民人均冬枣园1.5亩以上,2007年全县冬枣产量达到3亿公斤,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作为冬枣原产地和主产区的下洼镇,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8000元,全镇1.8万户农民中,净资产超百万元的多达300多户,超10万元的达到90%以上,全镇每8户农民家庭中就有一辆轿车或面包车。
冬枣富民但不富财政,与老百姓的红火日子相比,沾化县委、县政府稍微显得有点“寒酸”。但该县决策者依然坚持“富民优先”,主动放弃了以高污染为代价的高额财政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这两个统计数据的对比很能反映官员的政绩观。有的地方干部热衷于上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甚至以高污染为代价,与高额GDP并存的却是当地居民低就业、收入低增长。产业富了政府却不富百姓,这种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发展依靠谁又为了谁呢?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将这两个指标统一起来。目前,沾化利用枣园富了百姓之后,又以之为基础建成了省生态建设示范县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产业结构实现了延伸和优化,相信该县下一步将收获更多的绿色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