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货币从紧走向十字路口 “灵活从紧”呼之欲出
2008年02月17日 13:54:2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在楼市和股市的热度都已经被打压之后,如果货币政策继续过度从紧,两市崩盘的危险将会放大,房价暴跌背后是金融危机,股市崩盘经济受损,而企业融资瓶颈又会导致恶性循环。这显然不是政府希望看到的,从紧政策是否“见好就收”—— 宏观调控进入新阶段 市场经济中,永远是计划没有变化快。进入新年,针对市场过热而制定的货币从紧政策,正在由于市场自身的变化而发生转向迹象。 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央行此前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分支机构及时掌握降雪天气对本地现金供应的影响,确保现金供应不受天气的影响;并紧急要求加大对抗灾救灾必要的信贷支持力度。市场观点普遍认为,这一通知,事实上宣布了2007年10月底才开始的信贷紧缩已经出现松动。 从紧是市场逼出来的,松动也是市场逼出来的。 货币政策10年来首次从紧后,楼市出现拐点,股市垂直下跌。然而进入2008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受美次贷危机和罕见雪灾双重冲击,一方面经济增速可能由此放缓,另一面通胀压力却极可能再攀新高。 钱袋子是收还是放?货币政策进退维谷。对此,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描述称:“减息?通胀压力太大。加息?不利经济高速发展。” 事实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春节前的讲话中透露出宏观调控要“科学把握”,已经被市场解读为一种调控方向性变化。而近日央行官员的首次表态,更是表明了“宏观调控即将进入新阶段”。 2月13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宏观经济政策属于‘短期政策’,重要特点就是相机抉择,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当然应该在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方面进行及时的调整。” 尽管,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2月14日表示,“双防”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会因雪灾而改变,但央行研究局一官员在13日对本报的表态中则给“放松”留出了余地:“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时,一贯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 另外,包括广发证券分析师武幼辉在内的一些市场人士也对本报表示,目前,雪后重建,刺激经济非常迫切。“调控政策放松时机可能在一季度末或之后。”武幼辉分析认为,投资的放松可能先于信贷,新开工项目更加灵活,且在雪灾之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运行显得十分必要。 2月15日,中行发布报告称,1月份CPI可能达7.5%左右,中行认为上半年会加息1-2次,下半年或步入减息周期。 由于1月份企业抢贷造成新增贷款8036亿创历史天量,加上即将公布的1月CPI可能再创新高,加不加息将成为考验货币政策的风向标。也有折中观点认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即可。 继续从紧值得商榷 “别说月利涨到了8分,就是10分该借的也要借啊!”14日,浙江万利服装贸易公司老板秦辉在电话里称。秦近日数次电话询问本报记者,“有没有融资门道”。 这不是个案,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众多中小企业开始感受到资金紧缺的严寒,全国有20%的纺织企业出现亏损;其中,仅广东就已有3万家大小工厂倒闭。 除了受美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外,重要作用力还来自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7年起,中国的CPI连续超过警戒线,逼近通胀边缘,而投资过热势头不减,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全面过热,至今已11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另外还直接采取了强硬的“窗口指导”行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更是直接把货币政策调为从紧。 “希望各地,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的朋友,密切关注当地中外企业歇业、倒闭、将企业搬迁到海外的情况,并及时与笔者联系,以便我们向管理层反映。”谢百三发在网上的留言表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已是威力大显。 不过,从紧的政策还是压抑不住市场的巨大需求,在2007年后几个月饥渴难耐的企业纷纷在2008年的第一个开闸放水月抢贷。根据1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1月份新增贷款8036亿,创下了历史天量。 事实上,货币政策至今已经起到了抑制资产价格过快增长的作用。 “楼市已经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称。据了解,从去年10月份全国楼市出现有价无市开始,到现在,一线城市房价大多都出现了回调,深圳、上海等地降幅一度达到20%以上。连地产界龙头万科都不得不承认“楼市出现了拐点”。 另一边,国内股市更是遭遇了超过千点的崩盘式下跌,年线不保之后引来市场恐慌杀跌情绪。春节前的三个交易周里,A股上证指数连跌5.55%、8.08%和9.26%,三根长长的周阴线让沪深两市总市值缩水6万亿。 即便如此,市场走弱似乎并未到头,春节后开盘即迎来了惨绿,随后更是强烈震荡。投资者的心态普遍是:从紧政策扼住了资金咽喉,难以输血。 在楼市和股市的热度都已经被打压之后,如果货币政策继续过度从紧,两市崩盘的危险将会放大,房价暴跌背后是金融危机,股市崩盘经济受损,而企业融资瓶颈又会导致恶性循环。这显然不是政府希望看到的,从紧政策是否“见好就收”? 深陷两难选择 相比之下,春节前后出现的新情况更是加剧了宏观调控政策的两难选择。 民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南方雪灾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600亿元,相当于全国单季度GDP的1%,间接损失则更大。除了内灾,外患对国内经济影响同样明显。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4.9%下滑至0.6%。这意味着次贷危机已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短期内仍会继续扩散和深化。 接受本报采访的人士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美国和世界经济增幅将继续走低,这将导致中国出口明显减速。申银万国高级经济分析师李慧勇的预计是,1月出口增速可能降低至14%左右。 “内忧外患的最终结果会使得国内经济高增长步伐放缓。”包括经济学家石建勋在内的上述人士认为,眼下当务之急是放松政策支持雪后重建,应对外部经济环境恶化。 而造成“两难”的另一面亦没有任何缓和迹象。“别说猪肉了,连青菜价格都在翻番涨。”14日在北京朝阳区逛了一圈菜市场几乎空手而回的王女士称。 依据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预计,1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达到7.4%,一季度CPI涨幅将达到7.1%;全年CPI涨幅可能接近、甚至突破5%。大的背景则是:国际能源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发改委和农业部最新统计印证了居民消费指数仍会居高不下,从而加剧通胀的说法。 不仅如此,1月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净投放等渠道向市场释放的资金量超过了7000亿元,回收流动性压力不减。刺激经济发展需要政策放松,抑制通胀需要加大回收流动性。谢百三戏称,此前表示“加息加到正利率”的周小川向左还是向右走处境尴尬。 对此,各方的反应亦是针锋相对。国家信息中心政策动向课题组最新报告则建议加大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的使用频率应对通胀。一向以“宽松派”自居的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目前第一要务。中金公司则发文称,尽管目前通胀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中国不可能容忍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灵活从紧”呼之欲出 11日,美国签署年度《总统经济报告》,布什在报告中认为,2008年美国经济将继续增长,不会陷入衰退,而且报告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7%,明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加快。受此鼓舞,美国三大股指当日反弹收阳。 但A股市场仍然没有好转,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A股市场的调整其实根本在于内因,而宏观调控的威慑始终是根本因素,机构投资者不能不考虑调控的变化是否足以支持发动新的行情。 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前夕,市场普遍预测的结果是CPI高于7%。即便如此,大多数观点均认为这有雪灾影响、春节期间消费高涨和年末翘尾因素所致,随着上述因素的自然消失,CPI相应也会回落。这很难成为立即加息的充分理由。 谢百三对此的解释则更为坚决:“货币政策是不是要完全盯住物价,我认为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是盯住四个目标的:发展经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尽管有政策转向的市场要求,但是,很显然,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并不会一蹴而就由紧转松,宏观调控进入新阶段,新特征将是“灵活从紧”,而这需要高超的调控艺术。 14日,春节长假上班第二天,央行即踩资金回笼的“油门”,在公开市场发行三期共计1950亿元央行票据,创下近一年以来单次央票发行的最高纪录,似乎从紧信号没有改变。 但同时市场也能看到从紧背后的“灵活”策略,并隐约透出未来一段时间,从紧货币政策将逐步放开的意图。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负责人向本报透露,虽然各行召开全国性分支行长会议基本都在“雪灾”之前,但在制定的年度信贷计划均已考虑到了次贷危机因素影响,已留有一定的灵活性。他还表示,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不过,各家商业银行信贷计划可能会有所调整。 “美联储几个月前还在升息,现在则大幅度降息。”樊纲提醒,作为“短期政策”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前有过僵化的教训,以后将严格相机抉择,不断调整。 根据前期经验,一周后公布的CPI数据如果高企,紧跟的将是加息。对此,樊纲认为,美联储不久前在短短一周内史无前例地降息125个基点,导致中美利差倒挂,再加息的空间越来越小。 针对1月份CPI可能的新高,加不加息成为了考验货币政策的风向标。 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
公培佳 贺江兵
编辑:
王黎婧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