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抗灾救灾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战斗仍在继续
2008年02月21日 07:48:3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北京2月20日电 春风已然渐起,冰雪还未消融。战斗在抗雪救灾一线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构成了这个寒冬里最早的一抹春色。 爬冰卧雪,只因人民有难;挥汗如雨,全为人民所需。截至2月17日,全军累计出动救灾官兵84.6万人次、民兵预备役人员218.5万人次。 从抗雪救灾到重建家园,战士们的一双双手,辟出了通往“孤岛”的路和桥;一枚枚军徽和警徽,点亮了灾区的漫漫长夜。 今天,战斗仍在继续。 人民的呼唤就是军人的命令。从星夜驰援到千里转战,子弟兵不惜代价、不讲条件,以打仗一样的反应速度和精神状态投入抗灾救灾 “早上出门看到部队在除冰,我一下子就放心了。”南京市民姜国华说。 部队闻令出动,在南京这座积雪没膝、一度成为“溜冰场”的城市里,“尖刀连”、“突击队”的红旗处处飘扬。 “这些就像战争片里‘飞夺泸定桥’‘渡江作战’的战斗场面一样,让人热血沸腾。”姜国华说。 面对突袭我国南方的这场冰雪,和平时期的中国军人打响了自1998年抗洪以来最大规模抗击自然灾害的战斗。 1月30日接到紧急调用军用飞机运送救灾物资的请求后,解放军总部立即终止了4架军用飞机正在执行的军事任务,将其分别调往西安咸阳机场和山西长治机场,装载灾区急需的棉被、棉衣、蜡烛等救灾物资。机组从接到命令到起飞,仅用时40分钟。 “这个反应速度,达到了战斗起飞的要求。”军队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陈哲明中校说。 空中千里机动,地面数百里开进,在冰封雪埋、无路可走的地方连夜步行军。在一支支火速驰援灾区的部队中,驻桂、驻粤某集团军是直接从训练场奔赴破冰战场的,第二炮兵某工程技术总队数百名技术尖兵则是从各自的探家路上返回、在6个小时内集结完毕的…… 和军人一样集结在雪灾一线的,还有众多的军用装备。 在合安高速公路庐江段,解放军驻皖某部派出坦克、装甲车开路;在安徽庐江,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装备不久的新型破障车,击穿了绵延数公里的冰层;在沪宁高速公路南京段,南京军区某防化团的燃油射流车喷射出的巨大火焰,瞬间融化了残冰…… 在全力打通交通要道的同时,一辆辆野战炊事车开进了火车站、高速路,为滞留的旅客熬姜汤、做饭菜,一支支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小分队担负起了抢修电网、护送运钞车、救送病人的特殊任务。 南京军区某摩步旅副旅长曹炳和说:“在这场雪灾中,我们的官兵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这将是我们军旅生涯中难忘的一页。” 人民的家园就是军人的战场。从融雪破冰到重建家园,救灾官兵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灾情最严重、条件最艰苦的地区连续作战几十天 除夕前夜,发电机的轰鸣声回荡在江西省婺源县木坦村的山沟里。 就在村民们准备用晚餐款待为山村送来光明的部队官兵时,他们却消失在暮色中,又紧急赶往下一个抢修点了…… 冰雪中,与恶劣天气进行反复的拉锯战;冰雪过后,部队来不及休整又转战各地,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灾情发生至今,很多部队已经在一线连续战斗了几十天。 比冰更强大的是铁、是火,比铁与火更强大的,是救灾官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从打通京珠高速到南京长江二桥,从抢修贵州电网到郴州电网,每一场硬仗、恶仗、险仗,都是子弟兵冲锋打头阵;每一个灾情最严重、条件最艰苦的地区,都留下了子弟兵的绿色身影。 在南北大动脉的咽喉——京珠高速韶关北段,广州军区两个集团军派出突击力量南北夹击。雨水、汗水湿透军衣,寒风又把军衣冻成了“盔甲”。8个小时后,当他们在零下5摄氏度的严寒中开凿出一条能通行的道路时,路旁的积雪超过了头顶; 在南京长江二桥,曾创造我军城市攻坚作战范例的“临汾旅”从接到命令到部队出动仅用时12分钟。即使在雪灾最严重的时期,二桥也保持着通行不断线的奇迹; 长沙警备区派出官兵和车辆协助地方政府抢修电网。道路难行,官兵们每人扛着上百斤重的维修器材,在雪中艰难跋涉10多个小时,送到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顶; 井冈山市人武部组织官兵背粮。官兵们在鞋上绑上草绳,每人背着20多公斤粮食在陡峭的冰山上负重而行。两天两夜之后,当30000多公斤“救命粮”送到受困村民家中时,人们燃起鞭炮欢呼:“老红军的部队又回来了!” “军人就得不怕累、能吃苦。”武警贵州总队新战士孔兆祥说,小时候在电视里看部队抗洪的画面,就隐隐约约地知道了当兵意味着什么。 像孔兆祥一样,许许多多10年前为抗洪大军而感动的孩子们,今天成为了人民军队的新成员。而他们“服务人民”的第一课,就是在抗雪救灾的一线完成的。 “我宣誓:视人民为父母,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畏严寒、不惧艰难!”2月15日,武警贵州总队2000多名官兵再次踏上奔赴灾区、重建家园的征程…… 人民的欢乐就是军人的幸福。从火车站到高速公路,不回家的子弟兵们守护着万家团圆的冰雪新年 回家,回家! 当罕见的冰雪与中国传统的春节相重合,回家,成了这个冬季里最牵动人心的主题。 上下32公里山路的苗王坡,是连接贵州铜仁地区东西5县的咽喉之地。15厘米的结冰加上10厘米积雪,一度挡住了上万人回家的路。 这场被铜仁军民称为“决战”的除冰战斗有多艰难,铜仁军分区政委牛福贵闭口不提。他念念不忘的是苗王坡通车的时刻——农历腊月二十六的下午,所有车辆鸣笛缓行,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从车窗探出头来,向官兵们挥手致意。一辆辆大客车里响起同一个欢呼声:“回家喽!” 回家,回家! 官兵们用双手在京珠高速上开出了旅客回家的路,用身体在广州火车站筑起了保护群众的“墙”。但他们回不了家,他们无怨无悔地舍弃了自家的团圆。 1月28日12时许,刚吃完午饭的“硬骨头六连”所在部队炊事班长赵宝魁,突然接到上级紧急命令:迅速赶往杭州火车站,援助滞留旅客。 仅穿了件单衣,赵宝魁和战友们就把4辆野战炊事车开到了滞留旅客中间。熬姜汤、下饺子,通宵达旦地工作。 一位女孩塞给赵宝魁一张纸条:“你们是冬天里的一把火,让我们在冰雪中感受到温暖。老兵,向您致敬!” 女孩并不知道,如果不是执行任务,赵宝魁早已回到了老家。 当兵9年来,赵宝魁从来没有在河南老家过春节。今年的休假报告已被批准,他决定早些回去,多陪陪几天前早产的妻子。 但,在火车站一待就是9天9夜,他接到撤回的命令,已是除夕中午…… 在数十万救灾子弟兵中,有多少人把自己家里受灾的消息埋在心底,有多少人推迟了婚期、取消了休假,又有多少人没有来得及跟妻儿解释、就从探家路上直奔灾区! 不回家的子弟兵们,守护着这个特殊春节的万家团圆…… 人民的关爱就是军人的勋章。从携手战斗到十里相送,人民群众对官兵的厚爱深情,是一代代子弟兵服务人民的不竭动力 “我们要像当年支援井冈山的红军一样,支援亲人解放军。”江西省永新县曲白乡小枧村村支书贺青山说。 当解放军要来这里抢修电网的消息传开,这个位于井冈山深处的村庄沸腾了。村民们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官兵们住;从电网抢修点到驻地来回一趟要3个多小时,人们便承担起了给山上的官兵送午饭的任务;每天抢修电网归来,官兵们发现,部队驻地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村民还送来了大米、蔬菜、木炭…… 2月15日18时30分,随着最后一根塔基材料安全运上山顶,南京军区入赣部队抢修电网九江大会战圆满结束。部队撤离九江时,人们在路上搭起了“凯旋门”,自发排成两千米的长队送别官兵。 这情景,让官兵们忘记了严寒,忘记了抬着900多公斤的铁塔立柱上山的疼痛。这情景,让官兵们再次回到了1998年抗洪大军告别九江时万人空巷的那个夏天。 从红军当年走过的红土地,到抗洪大军曾鏖战的长江沿岸,在部队驰援救灾的每一片冰雪灾区,人们都牵挂着子弟兵。 南京军区紧急调集1.2万名官兵,增援江西省电力设施损毁严重的地区。江西省政府决定,从省财政中拿出专款,为每一名抗灾救灾官兵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合肥的老百姓自发组织了“让亲人歇一歇”活动,他们在清扫冰雪的现场抢过官兵手中的铲,把一身泥水的官兵拉进自家暖和暖和; 南昌开展了“我随亲人守大桥”活动,在每座大桥上,都有戴着“小红帽”的志愿者和武警官兵一同战斗…… 这样的温暖,这样的深情,在人民军队的征程上,总是时刻相伴。 这融冰化雪的温暖,这生死与共的深情,就是人民给予子弟兵最耀眼的勋章!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