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香港委员耿树森在分组讨论中提出,广州应借亚运契机全面提升国际化标准。广州可否考虑将英文译名“Guangzhou”改为更多外国人知道的“Canton”或将其与“Guangzhou ”共用,以符合广州历史和外国人习惯。(《南方都市报》2月21日)
与以往有人建议将龙的英文由“dragon”改为“long”一样,建议将广州英文译名“Guangzhou”改为“Canton”,都是一种置民族文化习惯于不顾,而一味投合少数外国人习惯的不自信的表现。
且不说经过数十年的对外交往和改革开放,符合汉语拼音和中国人语言习惯的“Guangzhou”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外国人所接受,就是“Canton”也未必就像有人建议的那样,真正符合“广州历史和外国人习惯”。首先,关于“Canton”名称的来历,尽管存在不同说法,但是专家通常认为不管是来源于葡萄牙文还是英文,“Canton”是对粤语“广东”一词不准确的音译。根据记者对一些国外留学生的采访,“Canton”和“Guangzhou”在国内外也是通用的。英国人驻广州领事馆的主页,以及不少驻广州的外企,都是按照中国语言习惯把广州称为“Guangzhou”而不是“Canton”。这都说明不论是从历史原因还是现实趋势,“Guangzhou”随着汉语言拼音规范的推广越来越为更多的外国人接受。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个国家在对外交往中应该注重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够以自身独立的特色平等地与世界对话。与有些人建议按照外国人的习惯把广州改为“Canton”相反的例子,是韩国人的“去汉语化”,不顾外国人,也包括广大中国人的习惯将“汉城”改为“首尔”,其目的就是要树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品牌。
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连自己的名字叫什么都要投别人所好,这种不自信的做法不仅不能“提升国际化标准”,塑造自己的“品牌”,反而会自毁形象。就像不能因为“东亚病夫”和“支那人”一度在历史上很符合一些日本人的习惯,而建议改自己的名字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习惯“接轨”一样,广州还是按照我们十几亿同胞的习惯称为“Guangzhou”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