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服务业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发展服务业事关现代化建设大局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娱乐、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众多行业。服务业可以划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也可以划分为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还可以划分为盈利性的服务产业和公益性的服务事业。在国民经济所有产业及行业中,除农业、工业、建筑业外,其他都是服务业,可以统称为第三产业。随着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服务业的领域不断拓宽,范围逐步扩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大趋势。人类发展已从工业社会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当物质产品的短缺基本消除后,经济增长必将更多地依靠服务业带动,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上世纪后半叶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这是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区别。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前全球服务业产值比重平均已超过60%,发达国家超过70%。交通、信息、流通、金融、商务、科技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专业化分工,推动了社会化生产,完善了市场化体系,改善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水平。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服务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但服务业产值比重还不到4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亟待加快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国际趋势和规律,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方向转变。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吃、穿、用等产品性支出的比重下降,住、行等服务性支出的比重上升。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由物质型向服务型、文化型转变,服务性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必须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新形势,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性产品。我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也要求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生活改善的新期待。服务业还具有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是增加就业的主要途径。200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新增约6000万人,超过同期全部新增就业人数,弥补了工农业就业的减少。今后几年,我国城乡新增劳动人口每年仍达1000万左右,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劳动收入,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目前,主要工农业产品供给能力相对充裕,规模扩张受到国内外市场容量的制约,而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水平不高,增长潜力很大,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附加价值较高,拉动能力较强,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具有引领消费、创造需求的特点,如互联网、创意设计、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兴起,改变了人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拓展了新的物质文化需求,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服务业又具有区域性较强的特点,其生产、使用和消费大多在一个国家内部实现,对繁荣当地经济作用较大。服务业还具有需求弹性波动不大的特点,与一般工农业相比,其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小,是国民经济及地方经济稳定的增长点。培育壮大服务产业,有利于促进生产与消费衔接,有效扩大和开拓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从产业发展的沿革看,服务业与工农业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服务业的兴起和繁荣建立在工农业发展基础上,同时又支持了工农业发展。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沿领域,是当代最重要最活跃的产业形态,对工农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越来越突出。推动工业集约发展,取决于科技、信息、金融、商务、物流等生产型服务的支撑和配套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需要技术研发、产中服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化服务的支持。可以说,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同时,服务业形态的发展与变化,丰富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容。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工程总包、服务外包、动漫产业等新的服务业态不断涌现,深化了产业分工协作,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前,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服务业与工农业结合不够紧密,对产业的支撑能力不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服务业既是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方向,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服务业主要以人的智力、体力等非物质投入为主,能源、原材料等物质投入较少,与工农业相比,资源消耗较低、污染排放较少。同时,科技、环保等服务业的发展,还能够通过提供有关专业服务,促进其他产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为这些国家能耗降低、环境改善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节能减排的形势相当严峻。这种状况的产生,与产业结构总体偏重、重工业发展偏快直接相关。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选择。必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市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企业分工协作和社会化服务不充分,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市场功能不健全,信息、技术、法律等中介服务不完善。而这些服务既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其发展滞后以及不规范,直接影响整个市场体系的运行效率,也限制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有效发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健全要素市场,大力发展金融、咨询、评估等服务业,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形成分工合理、运行高效、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为整体改革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无论是海外营销、贸易融资,还是国际经营、跨境并购,都需要提供大量的国际化服务。近年来,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呼唤着开放型服务的发展。服务业的国际化,是发展外贸、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重要支撑,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水平。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谁能在这些领域赢得优势,谁就占据了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做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以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据初步统计,2007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6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7%提高到39.1%。二是服务业就业迅速增加。2006年,全国服务业从业人员2.46亿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12.2%提高到32.2%。三是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生活型服务业门类明显增加,生产型服务业快速拓展,传统服务业改造加快,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四是服务业水平逐步提高,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服务质量得到改善,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应当看到,我国服务业发展总体落后,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服务业总量相对较小,产值比重仍在下降;服务业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传统服务业亟待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服务业十分薄弱,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服务业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