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了阿里巴巴公司的马云最近成了热门新闻人物。先是1月27日,在上海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要求反思“上海为何留不住马云”,并表示“为上海失去这样一个由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巨型企业感到相当遗憾”;2月20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广东省党政代表团在“华东学习考察活动”中专门到阿里巴巴总部进行了考察,对马云的创业精神和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给予了肯定和赞许。
两位书记对马云和阿里巴巴的青睐,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互联网业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就连房地产大腕潘石屹也在自己的博客里感叹“马云为什么这么红”。
马云当初为什么要离开上海回到杭州呢?由于马云本人没有做出解释,外人很难揣度详情。但《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搜索马云一年前的一篇演讲稿,大致找到了答案。让马云印象感受比较深刻的是,在上海人看来,“我们都是乡下人”;上海比较喜欢跨国公司,喜欢世界500强,反而“怕我们这样的创新公司”。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劣和缺乏文化认同,创新性人才的匮乏,以及政府的关注与扶持不够,最终让马云回到了杭州,阿里巴巴公司也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浙江的一个宝。
当然这只是一个近似的答案。一个商业奇迹诞生在哪个城市,其中虽然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带有很多偶然因素。反思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阿里巴巴,就像思考GOOGLE为什么没有出现在纽约一样困难。看得清的因素都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上海的各种成本都比较高昂,客观上让中小企业难以挺过创业关,大城市的排外心理也让外来创业者找不到归宿感等等。但找到了这些原因,也并不能解决问题,中小企业从上海这样的庞大城市中出走,几乎是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既然如此,俞正声要求上海反思马云出走之谜还有意义吗?有,当然有。
伟大的企业都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但越是这种简单道理,在浮躁的气氛中越容易被忽略。如果城市管理者热衷于追逐世界500强,如果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和城市的有限关注都投给了跨国大企业,中小企业就有可能在漠然中自生自灭,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就会受到抑制。因此,思索一个巨型企业为什么没有发育在自己的城市里,其目的就是要找到那个妨碍经济社会创新的“抑制基因”,尤其是存在于政府运作模式里的因循守旧、缺乏远见的惰性因子。从根本上说,俞正声书记的发问实际上是对政治经济领域思想解放的召唤。
从经济角度看,上海和广东代表着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中国最大的经济区域;从政治角度看,上海和广东又都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这两个地区的主政人士不约而同地看到了马云的存在,并从马云与阿里巴巴的异地崛起中寻找自身的不足,其中蕴含着不同寻常的意味。阿里巴巴是一种新的创业模式,它的诞生、成长和壮大在网络普及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它的成功揭示了互联网所蕴藏的强大经济潜力。阿里巴巴还是一种符合又好又快要求的经济模式,具有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特点,它对资源能源的较小依赖,对众多中小企业的有力整合,对社会创业就业活力的开掘,都为经济转型中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阿里巴巴超常规的发展模式,更是为寻求区域经济跨越的决策人士所羡慕。对马云和阿里巴巴的肯定,实际上也是对新的经济发展路径的探寻。
马云是互联网经济的领军人物,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子商务的龙头老大,两位书记对他们的“再发现”,无疑是对创新型经济的极大激励。从另一个方面看,无论是在广东还是上海,可能都有更多未成型的马云正在奋斗和挣扎,看到他们的存在,为他们提供精神上和实质性的帮助,让创新型经济成长为奇迹,那也正是两位书记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