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大学生志愿者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刊登了毛泽东同志所书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手迹。第二天,《解放军报》又首次刊登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的题词手迹。于是这年的3月5日被人们认定为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也成为全社会纪念雷锋的日子。2000年,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将每年的3月5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全国各级团组织纷纷围绕同一主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雷锋精神。而那些不计报酬、义务服务的“活雷锋”们也有了一个更富时代气息的名字——志愿者。
志愿者证当名片
江龙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三年级的学生,他在首都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高超的讲解水平、热情的服务态度,他受到首博观众的赞赏,在首博的志愿者团队当中也小有名气。
令人吃惊的是,江龙竟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难想象一个平素里整天跟代码、程序打交道的理科学生,最开心的去处竟然是静谧幽雅、充满古典气息的博物馆。
能担任首博的志愿者讲解员似乎是江龙格外引以为荣的一件事。在首博门口,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江龙举起胸前佩戴的志愿者证,冲记者自豪地一亮,似乎那就是他的名片了。
古文简历获得垂青
“没想到做一名志愿者也面临这么激烈的竞争,需要经过这么多道严格的程序。”回想起当时加入首博的志愿者团队,江龙感到非常幸运。据他回忆,他参加的首博第二批志愿者的招募,当时大约有1000多人报名,虽然是没有任何经济报酬的义务劳动,但是大家却都热情高涨,以至于无私奉献的事情也要经过层层选拔。经过简历初选、面试、体检等环节的层层筛选之后,最后留下的只有200多人,其中不乏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文物收藏者等专家学者。而江龙不过是一名稚气未脱的大学生,而且学习的专业似乎也和文物古迹、传统文化丝毫扯不上关系。那为什么首博就偏偏在众多的报名者当中选择了他呢?江龙说,这全都要得益于当初他那份颇具创意的简历。为了展示自己的文学功底,呼应首博的传统文化气息,江龙用文言文给自己写了一篇自我陈述。这个“小聪明”果然奏效,他那篇半文半白、“融会古今”的简历给首博的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因此获得了面试的机会,并最终如愿当上了首博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