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近日在第18届华交会上,路参展商面露忧色。受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长三角企业正面临着一股出口“寒流”,许多展商透露,其产品出口的平均利润水平还不到5%,只能勉强维持生存。
专家表示,从国际市场大环境来看,眼下长三角企业正面临一个艰难的瓶颈期,想要突出重围,必须积极应对。目前,一些企业或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或降成本挖潜力,或以“进”促“出”,纷纷展开“自救”。
难以承受之“重”
“2003年,我们生产所需的钢材原料只有2900元/吨,今年却涨到6300元。海绵、柴油等也都在涨价。”浙江富群家具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蒲浩成说,他们公司主要生产榻榻米专用床垫,原先因价格较低在日本颇有市场。而现在,“我们的价格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人民币不断升值,也让一些企业招架不住。据悉,去年华交会开幕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1 7.74,而今年3月1日,这个数字已是1 7.11。由于出口合同大部分使用美元为货币单位结算,单此一项就让许多企业损失惨重。以占我国出口产品比重较大的纺织服装业为例,据专家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其销售利润率就会下降1%-4%。
“企业面临经营风险是正常的,尤其对传统的出口产业来说更是如此,关键是应对市场求变。”宁波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李新华直言。
纷纷出招求“变”
怎么变?各有各的招数。
记者从华交会现场了解到,一些企业采取提高价格或要求客户采用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结算方式来应对出口“险情”,但收效并不显著。“现在的外商也越来越精明了,看到价格上涨或者用其他货币报价的合同,连声说‘No’,有时一天也谈不下一个单子。”一家礼品公司的总经理抱怨道。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也开始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华交会上,记者看到许多“新鲜玩意”。比如,废弃后埋在地下一年就可降解75%的玉米笔,以及涂有纳米防污膜、雨越大越不用清洗的高科技玻璃……据悉,小小一支玉米笔,报价就比普通笔高40%以上。“单纯的提价,客户肯定难以接受。而附加值上去后,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了。”贝发集团的参展代表说。
蒲浩成还向记者透露另一“秘诀”:改进生产流程、降低材料单耗、增加边角料利用……这些办法看似老生常谈,但如果严格执行,其效果十分显著。近年来,蒲浩成的企业就致力于“在垃圾堆里寻找利润”。对此,温州市进出口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章敏说:“如果说增加产品附加值还有待时日,那么降低损耗的效果就立竿见影。”
转移生产地区,同样成了一些企业的选择。通过并购,纺织巨头雅戈尔(爱股,行情,资讯)已经拥有分布于斯里兰卡、菲律宾、广东等地的14个生产基地。和雅戈尔一样,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向生产成本较低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转移。
以“进”促“出”脱困
出口遭“寒”,进口却遇“暖”。这让不少长三角企业看到商机。
日本石川县商工劳动部产业政策科的木村忠明,今年已是第3次组织当地厂商来参加华交会。此次上海之行,他带着特殊的期待:“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再加上人民币升值,中国人的购买力会越来越强。”据悉,这次有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146家境外企业参展华交会。
一些“头子活络”的长三角企业,也准备倒过来觅取进口商机。椒光集团参展代表金敏丽告诉记者,该集团原本主要出口节日彩灯,在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敏锐地发现用于生产灯管的铜线在国内需求量很高,便开始加大进口铜线的力度。在出口生意遭遇“寒流”之时,反其道而行之,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些在长三角投资设厂的境外企业,也开始出口转内销。台湾佳茂化学公司此次展出的精美卡通人物彩蛋球,原先在大陆市场很难见到。佳茂化学公司业务经理说,在中国市场购买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相信产品进口的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有关专家表示,长三角传统出口企业实行购、产、销成本系统化管理,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波动,在国外原辅料价格低时大量进口,而到国外产成品价格高时再出口,以“进”促“出”,着实是企业摆脱困局、规避风险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