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南(图:台湾《联合报》)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上台可以一口气背出满汉全席108道菜名的台湾相声大师吴兆南,下台依然和开口这一行脱不了关系。1951年独创蒙古烤肉,打造台湾“吃到饱”餐饮形式,蒋经国都曾光临过;会说会唱、会吃会做,如今84岁的吴兆南“压箱宝”还有很多。
“蒙古烤肉是我创作的喔,只有这一件是我独创。”自称相声都是集体创作的吴兆南说。 1951年,他在萤桥旁、淡水河边开个茶棚,想卖烤肉营生,又名“巴比Q”,因为当时“北京烤肉”听起来像“匪谍”;叫“北平”也不适合,因此起名“蒙古”。
如今刚过84寿宴的相声大师吴兆南脸色红润、双目伶俐黑亮,身着深蓝长袍褂子,嗓音浑厚且中气十足,在写下台湾近代艺术史相声传奇外,一生也和“蒙古烤肉”紧紧相系。
吴兆南说,其实蒙古也没这种烤肉。蒙古烤肉起源于成吉思汗西征时,士兵行军,以砖石为炉、枯枝为柴,杀了牲畜,生烤其肉,只沾些盐巴调味;台湾加9种佐料,是他开始的。
他笑着说,刚开始时,每种肉都卖3块钱,论盘计价,结果没人上门,干脆改成1美元吃到饱(兑换当时台币34元),一举打开台北烤肉市场,也成为最早的“吃到饱”餐厅;烤肉的大锡烤盘,也是他画出来请人打的。
鼎盛时,蒋经国都去过。各方“使节”穿西装礼服,走过小草原间的石阶,在月色下就粼粼河光大吃烤肉。
萤桥卖烤肉因缘际会说相声
吴兆南说,萤桥除了卖烤肉,也是说相声的起点;桥街边曾有一个万和酱油,老板叫马继良,开了个萤桥乐园,演话剧没生意,想改说相声,挂榜招贤,就来了陈逸安、魏龙豪;当初他(吴兆南)自己为了吃饭才演出,之后受邀上广播电台,因缘际会开启“上台一鞠躬”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