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盘数持续攀升成交量日渐提高———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中国不会发生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因为我们不允许降低首付款比例,也没有零首付的问题。
经历了2月份的疲软,进入3月的北京楼市多多少少显示出了一些复苏的迹象。从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信息网上记者发现,自2月份的最后一周以来,全市房地产日均期房住宅签约量已经由之前的不足百套恢复到150套左右。同时,部分原先以低价开盘的项目价格也都出现了小幅上扬。“价量同升”的幅度虽然都不是很大,但对于冷淡了许久的市场而言,还是让人看到了一些复苏的希望。有业内专家指出,今年楼市不会长久地持续低迷局面,稍微降低开盘价格、争取快速回流资金,将是不少开发商的营销策略。
专家认为今年地产不会“疯涨”
进入3月的北京楼市显示出一些复苏的迹象。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信息网显示,2月份最后一周以来,全市房地产日均期房住宅签约量已经由之前的不足百套恢复到150套左右。同时,部分原先低价开盘的项目价格也都出现了小幅上扬。“价量同升”的幅度虽然都不是很大,但对于冷淡了许久的市场而言,还是让人看到了一些复苏的希望。
●楼市流露回暖迹象
从3月1日到8日,全市商品房期房住宅签约总数达到了1177套,日均签约147套,虽然这与1月份日均200多套的期房住宅签约量仍有着不小的差距,但考虑到整个2月份楼市新增放量的极度稀缺,目前的成交情况其实在情理之中。
根据中大恒基不动产营销市场研究中心调研统计显示,2008年2月,市建委批准销售许可证14个,其中还包括4个配套及商业项目,商品房批准上市套数也仅为1974套。环比今年1月,批准项目个数下降了63.2%,商品住宅批准上市套数也降低了74.9%。而据该机构统计,整个2月只有6个项目开盘,并且全部为老项目后期,原先准备2月开盘的项目多数最终选择了按兵不动。如此惨淡的新增供应,让很多业内人士都对目前150套左右的商品住宅期房日均成交量表示满意。
这种情况在3月有望得到持续改观,据统计,从3月1日到7日,就有8个住宅项目领取了预售许可证,总共为市场提供2198套新房供应,远远超出2月任何一个相同周期的新增供应量。同时,仅在3月8日、9日的这个周末,就有包括万年花城、美利山、大成时代中心在内的7个项目有新的楼座推出。楼市供应的复苏显然将有力地带动未来时间里成交总量的提升。
●“降价”风潮已成促销噱头
值得关注的是,很多之前打出“低价”旗号的项目在经历了一段不温不火的销售之后价格也都有了幅度不大的提升。
不过,从去年底开始刮起的“打折风”并未停息,只不过,越来越多的发展商现在已经将“打折”当成一种促销噱头。
海淀区的一个均价18000元/平方米的楼盘所给出的折扣是配送精装修,并声称价格低于之前放量的房源。但细问之下记者了解到,开发商方面的精装修标准为每平方米1500元,而从房地产交易信息网上的历史交易数据显示,这个楼盘去年4月以来的交易均价仅为15000元/平方米左右。显然即使除去精装修的1500元/平方米,新放量的价格仍高于以往成交价,并未有降价。无独有偶,记者根据最近不少项目的打折广告按图索骥,发现绝大多数楼盘的折后价仍然高于去年均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向记者坦言,其实像商场里的一些促销一样,目前楼市也开始“先提价、后打折”。他指出,作为单个项目,如果后期的价格下降至低于之前的开盘价,那么早先购房的业主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因此开发商绝对不会允许房子还没售出就已经贬值。“现在的情况只是开发商把价格预期降低,并不是真要赔本赚吆喝。至于打折,只是促销套路而已。”
●加快销售成开发商首要目标
其实,所有形式的促销都是为了能够尽量获取更多销售业绩。因此,适当降低原先的价格预期,并且以“降价”的旗号吸引消费者关注,便成为了他们最佳的营销手段之一。
以在全国率先打出“降价牌”的万科为例,虽然表面上万科表示降价是对房价过高的反拨,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万科降价更多源于其自身的发展战略。“万科是一家单纯做住宅地产的企业,不涉及长期的持有和经营,因此,住宅地产领域最理想的发展途径就是加快单个项目的运作速度,缩短运营周期。”一位房地产领域的知名分析人士这样介绍道。
不仅如此,还有专业人士表示,万科所要推行的住宅产业化战略,也为其低价开盘提供了支持。该人士指出一旦住宅产业化得到在项目上的现实推广,将大大有利于工程周期缩减,人力成本降低,现场工人最大可减少89%,仅人工成本一项就能省掉现有住宅建设成本的一半左右,成本优势必然将转换为价格优势。除此之外,通过加快销售获取更好的年报业绩,也是包括万科在内越来越多上市房企共同追求的目标。
而开发商加快销售进度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在经历了去年大开发商争取出大价钱拿地的风潮之后,今年他们将更加注重通过资金回流为新项目注入资金。伟业顾问的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基于这种考虑,大开发商今年很可能将不再纠缠于局部项目的高利润,而将目光放在资金运转上。因此,楼盘价格将呈现稳定、小涨态势,不会出现类似去年的“疯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