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是什么身份,属于事业编制还是完全企业编制?”
“能够养活自己吗?政府一分拨款也没有?”“退休人员怎么办?”……
在3月8日下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演艺集团总经理顾欣刚刚发言完毕,会场其他委员都纷纷向他提问,使他成为当天那个小组的焦点。
面对委员们这样那样的问题,顾欣一一做了解释,“我现在就是企业身份,我们集团也可以说不拿政府一分钱。退休人员我们根据30年工龄的规定,政府负担,后进人员一律进入社会保险。”
“可以说,我们演艺集团走上市场化以来,各个方面都很关注也很支持,但是作为已经改革的单位,我觉得文化体制改革不能一推出去就算完,需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顾欣表示。“文化体制改革首先就是要先解决观念问题。原来我们的演员都是国家供养的艺术家,现在突然变成了打工者,他们在心理上肯定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但这很好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说来很少有人在意所谓的‘干部身份’,大家关心的还是活力与效益。”顾欣曾经认真考察过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发现这与我国现行的文化体制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现在,很多行业都把文化当成一个招牌,可我们的院团、艺术家,受现有文化体制的束缚,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拿出能与国外高水平文化产品竞争的东西。”在顾欣看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剧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改革死路一条,改革后不发展也是死路一条。我现在就需要解决改革后要发展的问题。”
现在很多事业单位体制的文化团体不改革,最关键的原因是市场的混乱,“很多省的演出单位它们自身活得也很好,它们享受着财政补贴,但是另外一方面出去按照市场化的价格去演出。我们一分拨款也没有,还要给员工缴纳各种保险,这种反差不就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吗?”
“我现在如果退休,享受的退休待遇比我原来减少一半。社会保障不统一,也给我们很大的压力。”他坦言。
听了顾欣的介绍,会场上不少委员都表示,“改革难,改革真难。”顾欣认为,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定的,改革后,员工的活力以及集团的效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关键是市场环境要进一步完善,要不文化体制改革就很难深入下去。我认为,观念不适应、员工社会保障不统一、市场环境不完善是目前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最深层次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