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解放日报:大学生“最奇缺物品录”折射什么
2008年03月14日 09:45:4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清恬 绘 最近,网上出现了“晒”当代大学生“最奇缺物品录”的帖子,引来众说纷纭。缺证书、缺目标、缺信仰、缺朋友、缺心理医生、缺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忍耐力,甚至连缺打扫卫生的阿姨都赫然其中。 很多人说,这一代学生是最幸福的,要什么有什么;又有人说这一代学生的内心是最空洞的,缺了很多。其中反差,引人深思。 呵护精神后花园 思 引 近来,网上出现了一份当代大学生“最奇缺物品录”,引来众议。乍看目录,倒还真体现出时代感,甚至连打扫卫生的阿姨都赫然登榜。但细究项目下的说明,大多都强调实用、效率和经济。难怪叫“物品”录,“物品”得拿来用,否则便成了“装饰品”。 缺乏的背后隐藏着需求,正如英文中“want”一词,兼有二意。不过,需求的动机值得分辨。比如,同是缺乏“时间”,既可用来踏实求索,亦可用作挥霍寻欢。讽刺的是,不少奇缺的“物品”往往摇身一变,成了“奇货”,被用来装点门面,而“装点门面”与“安顿自我”是有本质区别的。这里折射出“大学何为”的问题———大学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无区别、有怎样的区别?恐怕大学生所缺,与大学的作为以及社会的影响都不无关系。 著名思想文化史学专家何兆武先生说:“人是为幸福而生的。”在《上学记》里,他认为幸福有两个条件,既觉得整个社会与世界会越来越好,也觉得自己的未来是光明美好的。那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正是这样追求着幸福和自由。如今的大学生,面对着更为多彩的生活和更多的选择,但如何呵护自身的精神后花园仍是不变的主题。 建设精神家园,需要诚意与努力,而这份诚意与努力终究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体身上的。有了这样的后花园,就不会缺那些“物品”,才能品尝到人生的幸福。 别做“半成品” 周 宁 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人文精神失落、价值理性式微,一些青年人更是以感官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以现实生活为旨归。这份大学生“最奇缺物品录”正是一次证明。 爱因斯坦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放眼当今的一些高校,教育成了流水线,学生就是一件件“产品”,仅受过专业训练而缺乏人文素养的学生比比皆是,如此“产品”自然不能称为完整的人,而只能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机器”了。 机器是为“求生存”而被制造出来的,而人是要为“求意义”而活着的。如果只懂得为“生存”而抱怨有多少“奇缺”,却不懂得为“意义”而探讨如何付出,那样的大学生就只是“机器”,只是缺了一半的“半成品”。这样的“半成品”,又何以担负家庭的责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当代大学生身上,有着许多前辈没有的闪光点,他们视野开阔、自信满满,但若要真正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一员,告别“半成品”的身份,努力成为一个完善、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是第一步。 最缺人格的历练 秦 鲁 看着如今这代大学生们的所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刚开始我还真觉得有些“好笑”。细细想来,当这些肤浅的需求成为他们的“最奇缺”时,他们一定在更深的层面上缺了些什么。 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大学迎新时,常常是鬓角微白的父母提行李、办手续,身边一个个年轻的身影迈着喜悦而轻盈的步履;寝室里,朝夕相处的室友可以因为小小的摩擦而怒目相向,甚至大动干戈;在人才市场上,一方面很多岗位虚位以待,一方面众多学子却一筹莫展———他们一心寻觅高薪而舒适的工作……这些学生真的缺亲情、缺朋友、缺机遇吗?恐怕是缺少了人格的历练。 可以说,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健全的人格能给人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人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人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理性面对人生的起伏波折。这远比知识、技能来得更重要。可惜,一些家长、教师却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迷失了人生的大方向,那么,当代大学生缺什么都不足为奇了。 富足而无依无靠的自由 曹维斯 作为一名即将离开大学校园的学生,我很想在此高呼一声: 也许我们什么都缺,但我们拥有最珍贵的东西———自由。 不是么?你可以说我们考证书很盲目,但这说明我们有很多种通向职业成功的渠道,我们再也不是20年前傻等着统一分配的算盘珠子了,我们通过一份份资格认证,就能铺就自己想要的未来。 你也可以说我们对异性的欣赏缺乏深度,但曾几何时,连这种最基本的审美需求都会被扣上“腐化堕落”的帽子,统一的装扮、僵化的表情,搞得大家情绪紧张,又谈何自然沟通、真诚相悦? 也许在复杂的生活面前,我们的确显得稚嫩,但哪一个年轻人不是踏过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鸿沟才获得自己的生活哲学? 现代社会赋予了我们更宽广的社会网络,却也将更多的价值分化、文化冲突、潜规则的嬗变,都赤裸裸地横陈在我们面前,要有多宽阔的胸襟才能包容这一切?饶是这样,我们仍能从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心灵一隅。 拥有自由,这本身就要付出代价。时代把我们领到全世界的面前,告诉我们:去吧,这就是你们的生活,一切皆有可能!我们低头,在心中告诉自己:这也许是一种无依无靠的自由。从上辈人那里,我们并没有得到关于“如何做选择”的教育,因为他们也许从未曾面对过如此多的选项。所以我们只能用自己所拥有的唯一资本———时间———去尝试。不论是事业的频繁变动,或是心灵的不时困惑,都是我们必须缴纳的另一种学费。因为我们在不断的尝试过程,去真正地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在瞬息万变的大时代面前,不要以为我们是前所未有的“渺小”,其实,我们是前所未有的“强大”。 缺了精神,何以成才 陈 光 时常感慨过去的读书人,不管富贵还是贫贱,得意还是失意,内心总有一股让人心折的气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范仲淹先天下而后私己,鲁迅弃医从文以一支笔开启民智,钱三强舍下美满的国外生活用所学回报祖国……从修身到治国,从爱己及爱人,不屈、坚持、奋斗和义无反顾地向前,这是他们的精神,也是这些读书人的人生品格。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些精神似乎正在离我们的生活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急功近利、个人至上、拜金主义。 看看如今的天之骄子们,他们抛开那些“无用”的著作,捧起数不清的各式教程,追求一张证书胜过追求一份内心的安宁;他们奔忙于大小面试场,而不屑于一个细节上的完美,追求简历上漂亮的经历胜过追求能力上的一点提高;他们追求功名利禄胜过追求人格的丰满。是哪里出了问题?他们不缺乏良好的教育,不缺乏富足的生活条件,他们缺了什么? 是精神!独立完整的精神,不断进取的精神,先人后己的精神,天下为公的精神。 缺了精神,人将不为完整的“人”,更不用说成“才”了。这些精神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铸就,但却能真正让人先成“人”,而后成“才”。 教育缺位,导致种种“最奇缺” 王 琦 当代大学生无疑将是明天中国舞台上的主角,正如梁启超所言:“少年兴则国兴,少年亡则国亡”,大学生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然而,我们看到,物欲横流的社会或多或少侵蚀着这一代人的思想,没有经历过祖辈的战火硝烟,没有经历过父辈的上山下乡,这一代人打着游戏,泡着酒吧,哈韩哈日哈美,却忽略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美德。 也许许多大学生们都还记得儿时的第一个梦想“我要当一名科学家”,然而随着时光流转,金钱和权利取而代之成为更现实的目标。现在,有人批评“80后”,指责当代大学生,可是仔细想想,难道这都是年轻人的责任吗?如果整个社会的评判标准更为公正,如果我们不是以个人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以官位高低来评判一个人的地位,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用“工具化”的方式来培养孩子,今天的大学生会给人留下这样的集体印象吗? 年轻人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否形成健康的人格意识,教育是真正的关键所在,而正是人格教育的缺位,才导致了这种种的“最奇缺”。面对这份目录,教育者更应反思。 切莫给“功利心”火上浇油 曹柳莺 看大学生“最奇缺物品录”,上榜的无非“证书”、“经验”、“时间”……它们是公认的成功人士最基本的保障。大学生之所以需要这些东西,为的是最终拥有金子般的职业生涯,说得直白点是一份好工作,再直白点就是一份好收入。诚然,工作是人生价值的一部分,但归根结底,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有多少人将实现目标的成就感排列在薪水之前?又有多少人纯粹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生活而生活?可以说,很少。“自习室”的上榜即是一个绝佳的例证。 平日里,大多数高校的自习教室里,常常只有稀稀疏疏的学习者,透出丝丝萧条之感。而到了临近考试的日子,自习教室之抢手令人发指———在我的学校甚至出现过清晨排队等待教室开门的“壮观”场景。考前复习无可厚非,但如此“过度热情”却暴露了学生们好临时抱佛脚的功利心。考前开小灶是为了突击取得好成绩,正如他们急匆匆地扎堆参加一个又一个培训班,仅仅是为了给日后的职业生涯增加砝码一样。 这份“最奇缺物品录”是一记警钟,它暴露了当今骄子们过剩的功利心。而我们该做的,不是一再批评,火上浇油,而是清醒、冷静地给予疏导。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