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繁体字进课堂的提议,自然让人想起京剧进课堂,两者都以继承传统文化为主旨,都有着良好的初衷。实事求是地说,了解一些京剧知识总比不了解好,会认繁体字总比不会认好,要说这种提议或做法毫无意义,那也不够客观。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看在于:有些人似乎想把所有好东西都“塞”给学生,不管他们乐不乐意接受;似乎想把所有问题都寄托于通过学校教育来解决,不管学校是否不堪重负;似乎把学校教育当成了一剂“万能药”,可以包治百病,成年社会缺什么,就想着在孩子那里补什么……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近些年来,除京剧进课堂外,金融理财知识进课堂、心理教育进课堂、生存教育进课堂,甚至烹饪知识进课堂、高尔夫课进校园等等,再加上各式各样的“××从娃娃抓起”,瞧这阵势,我们似乎要把孩子培养成无所不能、包打天下的“超人”。
全能型的“超人”是不存在的,更关键的是,动辄这也“进课堂”,那也“进课堂”,是学校教育不能承受之重。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和共识,中小学校开设的每一门必修课,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等等,都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证明不可或缺的,哪一门课都减不掉。为了应付这些必修课,教师和学生已经不堪重负,再动辄这也要增开为必修课,那也要增开为必修课,学生和学校如何应付?莫非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更有益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这个世界上,有用的好东西实在太多,所以我们不得不作出选择,将最有用的、最适合学生的东西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至于其他一些有用的好东西,可以留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修自学,或者等他们走上社会之后,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需要再学也不迟。学校教育不是“万能药”,也不是一只“筐”,试图把所有好东西都“装”进学校教育,都灌输给学生,不仅不切实际,而且会冲击正常的必修课教学,恐怕到头来,学生什么都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