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倘若不进行必要的体制变革,不正之风便不会消弭,袁隆平式的遭遇便不会绝迹,一些院士欺世盗名的丑闻便不会消失
3月20日上午,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来到广州,在广东科学馆作了一场题为“超级杂交水稻与粮
食安全”的专题演讲。在谈到当年未能当选中科院院士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时,他表示,两院里面也不见得就是一干二净的,还是有些不正之风,有门户之争的。和地方上的学者相比,中央单位的学者票数就多点,占优势。在同等水平下,绝对是中央单位的学者当选,这就有点不太合理。
此前,袁隆平落选中科院院士,却当选遴选条件更为严格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消息一经曝光,旋即引得轩然大波,并演化为公共事件。有论者忿忿不平,我们只认得袁隆平,不认得院士;也有人直言不讳,袁隆平未当选是中国科学院之耻。稍后,随着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回应“我个人认为,他完全有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未当选是个历史遗憾”。事件渐趋平息。如今,袁隆平一番“两院里面也不见得就是一干二净的,还是有些不正之风,有门户之争的”的表态,再度使人们关注当下的两院乱象。
表面看,袁先生有些“耿耿于怀”,实际上我倒觉得他的指认,体现了一个科学家敢于直言的良知,而他本身的遭遇,亦证明当前两院确实不乏乱象。因为,无论是门户之争,还是不正之风,袁先生都非信口雌黄,无数事实业已证明,两院里面确实“不见得就是一干二净的”。
近些年,两院选举的怪现象,被不时暴露。比如,邹承鲁院士曾透露:在他有选举权的时候,就碰到过许多乱象。送钱送物的都有,还有更隐晦的,比如院士选举之前,候选人所在单位召开学术讨论会,以考察咨询的名义邀请相关院士,一路上好吃好喝好招待,临走了再送一笔不菲的会议费。这种方式的公关,盖上了一层“合理”的面纱,往往比送礼到家里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清华大学的一位院士对院士的“选举”有这样的心得:“评选院士,得有人抬举,关键是自己还要识抬举,二者缺一不可。”(见2006年6月9日《市场报》)无论要抬举,还是识抬举,里面充斥着多少不正之风?!
其实,两院中的乱象绝非止于选举,尚有不少不正之风,比如学术道德不端。前些年,沸沸扬扬的“核酸风波”,一些院士推波助澜,有不光彩表现。另据报道,曾有几位院士,联名向国家打了一份报告,想要国家拨款40亿元,发展一个新项目。可是结果发现,报告中的一些基本数据都算错了,其中一个关键技术指标算错了100倍,产量算错了60多倍!仅就申请科研经费而言,可谓乱象丛生———“跑项目、拿提成、乱开支”,科研资金“跑冒滴漏”。至于“五同”现象———“论证之初‘同心同德’,制定计划‘同舟共济’,经费到手‘同床异梦’,遇到分歧‘同室操戈’,最后变成‘同归于尽’”,已是众所周知、众皆不齿的怪现象了。至于个别院士剽窃、造假、卖名求荣,更是不时见诸报端的事情了。
基于此,有识之士坚决要求对两院进行改革,比如,科学界元老周光召建议取消院士制度。其实,早在2006年,在中科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代表中科院学部,倡导全体院士“五坚持五反对”,奈何倡议止步于倡议,体制建设一直力不从心。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倘若不进行必要的体制变革,不正之风便不会消弭,袁隆平式的遭遇便不会绝迹,一些院士欺世盗名的丑闻便不会消失。 (石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