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改革开放三十年追忆:中关村三代创业人的传奇
2008年03月31日 16:51:2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30年前的今天,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落幕,“科学的春天”开始唱响“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让中关村科研人员的心中萌动了暖意 今日中关村 刘平摄 J163 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的办公地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造前的中关村 张风摄 28年前的10月,科技开始了到产业的第一次蜕变,中关村创造了全国第一。 今天,一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联想、方正、同方、紫光、新浪、搜狐这些高科技企业,它们曾经和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联想到柳传志、王选、倪光南、段永基、杨元庆、王文京、李彦宏等,在这一长串闪光的名字背后,是不断被复制又不尽相同的财富故事…… 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征途中,中关村无疑又是全国的一面旗帜。而回望中关村三代创业者的人生轨迹,发掘他们身上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中关村精神,对于改革开放已经30年、正在书写一个“崛起神话”的今日中国来说,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第一代创业者纪世瀛 从“吃螃蟹”到“布道者” 当年的纪世瀛 “写我的故事不重要,如果你们只是想写故事、写回忆,可以到网上去搜,关于我的报道多的是;该出的名我都出了,我之所以接受采访,是希望有关部门趁改革开放30年的机会,能够认真总结中关村多年走过的道路,找出中关村巨变的原因,为中关村下一步的发展营造好的环境,”这样的话,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纪世瀛重复了很多遍。 这位有着“中关村第一村民”之称的66岁老人,虽然不愿沉浸于往事,但在中关村的历史上,28年前那曾经激动人心的开篇之作不会被人忘记。1980年的10月25日,“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一个既无工商注册、又无法人代表的“地下组织”在中科院的半间仓库里偷偷成立起来,其创立者包括三个人: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物理所一室主任陈春先,中科院最年轻的工程师、本行是原子弹设计的纪世瀛以及中科院物理所高压电气技师崔文栋。在很短的时间内,服务部便团结了中科院和附近高校里的几百名科学家、教授和大学生,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取得报酬,成为一支不折不扣的“科技游击队”。而有谁会想到,这个由一群“不务正业”的科学家偷偷成立的小小服务部,开启了中关村乃至整个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序幕。 突破从来都是艰难的。在与旧体制的斗争中,第一批“吃螃蟹”的创业者一个个倒下了,“陈春先两袖清风,到2004年临死的时候,为了生计连自己的家都出租了一间房子给别人;而崔文栋直到今天仍在流离躲债、无家可归。”说到这里,纪世瀛幽幽地叹息道:“只有我,有房有车,有地位有名声,该有的都有了。” 2004年,当年的创业者纪世瀛历尽波折开始“转型”,在中关村接连创办了世纪英才高等研修学院和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到今天“弟子不下三千,听过课的企业家更是不计其数。”纪世瀛坦言,这是自己“中关村情结”的延续,“中关村能不能继续发展,起决定性的是企业家的素质”,坐在记者面前的纪世瀛,这时候更像是一个“布道者”,他告诉记者,中关村精神的核心说到底就是企业家精神,他拿出给记者准备的五张A4纸,上面写满了对中关村精神的诠释;他激动地表示:有的人把中关村的未来归结为世界的研发中心,这是只看到了技术层面的片面概括,在他看来,中关村的未来是从管理型经济到创业型经济的突破,是自主创新…… 第二代创业者王志东 创业成功者的再创业 当年的王志东 虽然回忆对纪世瀛这样的第一代是痛苦的,但对于中关村第二代创业者王志东来说,却充满了梦想被不断刷新的幸福感。“创业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无限梦想的过程,”王志东这样向记者诠释他对创业的理解。 的确,翻开王志东大学毕业后20年的履历,我们惊讶地发现,他似乎就是一个天生的创业者:198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在王选的游说下,加盟北大方正集团,研制出国内第一个外挂式中文平台;1992年4月,和朋友一起创办了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并独立研制成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文之星”中文平台软件;1994年,得到四通集团500万港币投资“重起炉灶”,创办了中关村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按照硅谷模式架构的企业——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97年,为四通利方公司引入650万美元的国际风险投资,成为国内IT产业引进风险投资的首家企业;1998年12月,组建新浪网公司;2000年,把新浪送上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亲手创造了世界华人圈第一大门户网站的传奇;2001年,投入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建中…… 对于自己的“习惯性创业”,王志东这样解释:“爬山有两种爬法,有的人看到好风景就会安营扎寨,驻足欣赏;而有的人只在乎爬山的过程,爬了一座又一座,却从不停留。创业就像后一种爬山,所以我从不恋战。” “点击科技是致力于协同应用与网络通讯平台的高科技公司,我们的目标是走出中国、走出华人圈,成为世界范围内一家领先的高科技公司,”王志东这样描述自己眼下的梦想,而近在咫尺的谷歌或许正是王志东实现自己新梦想的参照。 第三代创业者张朝阳 10年创业挤进“决赛圈” 与王志东“一直走在爬山的路上”不同,作为中关村第三代创业者代表的张朝阳,似乎更喜欢“驻足欣赏”。他领导的搜狐网,从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 10年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已经是个很长的时间段,有人曾经概括出一个所谓的“信息产业10年定律”:即每隔10年,都会有新的杰出技术成果成熟起来,带领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前行。但张朝阳显然并不十分认同这个所谓的“10年定律”,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才刚刚挤进决赛圈。” 张朝阳这样向记者描述自己心目中的这场决赛:“未来当中国的网民达到四五亿的时候,我们希望搜狐网能够占据其中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样的位置,或许只有两三个。”而实际上,在中关村的历史上,搜狐网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1996年,张朝阳从美国学成归来,并成功地从美国得到了一笔风险投资,在北京创办了爱特信公司,虽然这笔风险投资仅有22.5万美元,却开创了中国利用风险投资资金建立互联网公司的先例。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更名为搜狐公司。在张朝阳的领导下,搜狐历经四次融资,于2000年7月12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一举成为中国最领先的新媒体、电子商务、通信及移动增值服务公司。 “创业往往是由于被逼无奈,”现在的张朝阳,还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年为融资而四处碰壁的艰辛,或许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他10年来都在坚持不懈默默地做着同一件事情。他一边感叹现在的创业者再也不会为融资发愁了,“有好的项目一般都能拿到钱”,一边又勉励自己,“搜狐网现在既有好的品牌,又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只要不断推出好的技术产品,就能够赢得更多的网民。” 采访手记 感悟中关村 记忆中的中关村是从北京海淀区白石桥往北的两排高大笔直的杨树,夹着两条并不宽敞的车道一路向北,直至清华大学西门。每当春天来临,飞舞的杨絮追逐着中关村电子大卖场里熙熙攘攘的人流,烘托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气息。 3年前,因为搬家,我在大学毕业多年后回到了中关村。小马路已变成了几上几下的宽阔大道,那颇具标志性的两排参天大树也已被砍掉。随着密集的高楼大厦一路排过去,中关村的地域也北延到了上地一带。 “就历史来说,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在凌志军的新书《中国的新革命》中,作者这样断言,“中关村在创新之路蹒跚而行的曲折历程,大致上反映了中国崛起的真相。”这也促使我由感而悟,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打量中关村,开始追寻30年间中关村三代创业者的传奇。 “中关村的先进性已经在变弱,中关村模式被简单的复制,中关村的品牌被无节制的滥用,现在已经到了该认真地坐下来发掘中关村巨变的真正原因、总结中关村的经验教训、认真规划中关村未来的时候了,”30年间亲历中关村变迁的纪世瀛,这样表达自己的担忧。 所幸的是,对于中关村未来的规划,有关部门已经开始思考。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关村未来的战略定位是“全球新兴的创新中心”;而坚持创新驱动、先行先试这样的词汇也已进入了中关村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 对中关村的发展持乐观态度的人士最近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今年2月20日,美国硅谷银行总裁肯尼思·威尔科思在京访问期间,对中关村表示出了极高的投资兴趣。而此前这家以投资硅谷创新区域起家的世界有特色的银行,正在全球寻找新的创新区域进行投资。 未来的10年、20年、30年,中关村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奇迹? (记者 丁肇文)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