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170余位烈士后人集结雨花台 将成立烈士基金会
2008年04月04日 09:51:2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往事随风,但总有一些值得刻骨铭记。昨天,雨花台烈士陵园晴空万里,65位烈士的170余位后人从全国各地赶来,集结在雨花台下。在上至八旬老人,下到3岁孩童的纷纷泪雨中,那一张张逝去的脸庞再次清晰起来。 定格:泪眼中的年轻脸庞 纪念馆中,当梁永烈士的遗像出现在眼前时,年近六旬的梁胜利眼泪夺眶而出。“这是我的爷爷,他当年多年轻!”1927年,刚刚度过25岁生日的南京工人运动领导人梁永走上雨花台刑场,慷慨就义。他留给世人最后的印象就是这张年轻的脸庞。梁胜利随身携带着1955年由毛泽东亲自签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这是他的父亲传给他的,是整个家族的荣耀。陪同他来的还有女儿和外孙,5代人以特殊的方式团聚。 同样以这种方式几代人团聚的,还有来自湖北恩施的谢传林祖孙三代。他是烈士谢纬的侄子。谢传林父亲这一辈兄妹8人,4人在革命中牺牲,唯一知道准确牺牲地点的,只有谢纬,牺牲那年20岁。 记者了解到,此次纪念馆寻访亲属的60多位烈士,牺牲时最大的也只有33岁。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纪念馆几乎被人们带来的鲜花铺满。人们泪眼所及的照片上全部是年轻的脸庞。 故事:丈夫、父亲、姑父和我 在前来祭奠先烈的人群中,白发苍苍的吴雪亚老人格外显眼。老人是周镐烈士的遗孀。1949年,周镐在执行任务时被捕,牺牲于雨花台,留下了20岁的吴雪亚和3个年幼的孩子。老人悉心将烈士后代养育成人,终身未再嫁。“我每年都来这里陪陪他。”老人说。 1947年,正在昆明昆德女中读书的18岁女孩马丽佳,从自己的国文老师那里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父亲马克昌在1931年自己两岁时就牺牲在雨花台了。不久,马丽佳离开家乡参加了党领导的滇南游击队,继续父亲未竟的事业。老人对记者说:“一生中,不管什么艰难困苦,永远是父亲站在我背后,给我力量。” 小时候,董时汉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姓董而姓夏,而且他的小名竟然叫复仇。直到长大后,董时汉才知道自己的大哥其实是姑父夏雨初的儿子。姑夫在1930年领导和组织南京暴动时被捕,就义于雨花台。此后的大半个世纪,董时汉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夏雨初的事迹和遗物,并在上世纪80年代将一批资料和遗物捐赠给雨花台。“姑父是我的骄傲,我要让每一个来雨花台的人都知道他的事迹。”在当年亲手捐赠的遗物陈列前,73岁的老人这样对记者说。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每一位烈士都深深影响了他的家族,成为后代们荣誉感和力量的来源。 延续:“烈士基金会”一呼百应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计介平怎么也没有想到,在纪念馆烈士家属座谈会上,自己提出的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欲成立“烈士基金会”的设想会得到如此热烈的响应———抗日战争时期在南京牺牲的烈士陶家齐的大儿子,已有80高龄的陶和麟老先生当场站起来:“我和弟弟先捐赠2000元钱吧,支持创建‘烈士基金会’。”赵良璋烈士的外甥女等也纷纷当场捐款支持纪念馆创建“烈士基金会”。 “在偏远地区还有很多烈士的后代,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来一趟雨花台都不容易。我们成立这个基金会就是希望帮助那些贫困的烈士后人,圆他们来雨花台祭奠先人的梦想。我们希望更多热心人士参与到组建基金会的工作中来。”计介平对记者说。(李冀 谢臻)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