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日起,锦绣大地批发市场就把所营各种批发商品的底价统统推上了市场里的电子滚动屏,同时印制出底价单派送市民。此举据称旨在填平批发市场内的砍价陷阱,同时曝光各大超市的暴利恶行。
物美吾所欲也,价廉更吾所欲也,“物美价廉、底价开卖”的消息听上去真是不坏,可开心过后再一琢磨这中间的疑问,多少就有些不自在。
首先,假定锦绣大地在流通序列中属于一级,即不但众多超市、连好些批发市场的货也都打这儿进,那该市场内商品的批发价多半较低。可即使如此,这成千上万种东西也难以实现“专营”、“独营”,且不说蔬菜、水果、副食、调料没法统一定级,就是同一牌子的同种产品在市场里也有“花开数朵”的可能性,而这不同商户的进货价格、经营成本又怎能不差毫厘?
虽然管理方能统计出市场里某一时段某种或某类商品的均价数据——在网站公示批发产品最高价、最低价、均价的做法在大中型批发市场很流行——但谁也没能耐轻易言“底”。明摆着,真要督着所有商户都可着惟一的最低价卖东西,那绝对是有人赚钱、有人赔本的事情。可以想见,如果所谓底价真能为绝大多数商户执行,那基本是大伙心领神会、都能接受的均价而已。
当然,就算是均价,也可能低、实在是低。但一级批发市场里的“低”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超市的暴利?
举个例子,草鱼在新发地的批发均价本周是7.5元/斤,进了馆子成了水煮鱼,常常是十几元/斤,到了沸腾鱼乡可就是三四十元/斤,有没有谁拍案而起大呼暴利?我想不太会有人指着柴米油盐葱姜蒜的成本价跟餐馆急。
同样,作为超市的原料,批发市场里的东西也不是批发回去攒在架子上就行,物流、人工、场租、水电开销都含在售价里。也许有人要说,一样菜赚不一样的钱那是取决于不同的手艺,可成型商品,如某矿泉水一瓶,底价能有多大差异?
先来看个数据:在国内,家乐福单店利润率为24%,而本土大超市是9%。实际上洋超市只有10%左右购买量大且价格敏感的促销商品,但愣是通过货架排列布局、商品交叉更新的方式营造出了琳琅满目、四处便宜的情境。如您所知,销量上去,边际成本会不断降低,摊在那瓶矿泉水身上的水费电费渐渐就可忽略不计。而商品均价高、销量大、底价却不断走低,这才是超市的手艺。
不同业态有自己的成本原则与获利途径,所有商家都有自己的辐射范围与赢利重心。超市的东西也许真的很贵,但用批发市场的底价做比就未免缺点底气。而对批发市场而言,底价牌对周边散户确实有着巨大的杀伤力,但如果只是为了跟超市争一争就硬要走量的批发商每天拆了零卖、耽误工夫,在高明背后又未免有些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