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袁隆平两会间严厉警告“一些地方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两会后媒体调查果然发现,安徽当涂的粮食储备严重亏空,国家储备粮遭人倒卖牟利。
当涂粮库储备不足的问题被媒体曝光,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监管部门,国家粮食局某位副局长对粮库亏空的一段解释令人惊诧,他说,粮库常态是应该有粮食的,但粮库没粮食本身不能说明问题。他进而解释说,因为粮库的储备粮得轮换,如果轮换时刚好有人去看了,就据此判断粮库没粮食,这种说法其实不全面。(4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显然,这位副局长是以“某种可能的特殊情况”为粮库亏空辩护。从现实看,确实可能存在这种巧合和误会状态,但很明显,这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是一种最好的可能,是对粮食亏空最美好的猜测和想象。可现实有多少这么简单和巧合,人性有这么善良吗?如果权力缺乏制约,又有多少可能出现是这“最好的可能”?
套用预防腐败学上的“无赖假定原则”:人的道德是靠不住的,贪欲左右和利益诱惑下人人都可能成为无赖。这种“无赖假定”用在粮食储备制度上就应该是,对各地粮库负责粮食储备的人做“最坏的猜测”,因为这有着巨大的利益诱惑:一来可以以远低于市场保护价的价格出售存粮获取购买者大量的回扣;二来由于国家对粮库有补贴,所以虚报后可以冒领这部分补贴;还有,空的粮库还可以转作他用,比如出租给企业存粮用以牟利。
即使被媒体曝光出现亏空的粮库解释说是轮换,监管部门也要警惕“轮换”是不是有人掩人耳目制造出的一种假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轮换”为名倒卖国家储备粮牟取私利,在权力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太有可能发生了,“转换”太容易成为中国粮食储备的一道制度后门。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权力滥用的可能,远比人们“最坏的想象”更坏而不是更好。
如果还没有开始调查,就先入为主地设想“最好的可能”,就假定“转换”这种最好可能的存在,而不是带着“最坏的假定”去调查,这样的监管逻辑怎能让公众放心。只有在制度上以“有问题推定”看待“粮库里没粮食”,而不是“粮库没粮食本身不能说明问题”,中国粮食储备安全的制度性保障才会更坚强。(曹林 北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