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粮惑:国际米贵 国内抛荒

   国际米价暴涨,但由于中国实行稻米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以及限制大米出口,国内农民种地依然没怎么挣钱,抛荒仍在继续。但到目前为止,这还没有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农资涨价导致许多地区出现抛荒 麦圈/图抛荒仍在持续

   在国际粮价屡创新高、美国等地的农民把荒着的地重又拿回来种的时候,中国很多农民却选择了抛荒。

   根据南方周末记者的调查,从南到北,到处都有成片或者零星的耕地抛荒,但却没有任何一个民间或者国家的机构能对全国抛荒面积提供一个相对准确的统计数字。

   国家粮食局专家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答,他们确实派出了专家组在调查全国的粮食问题,其中包括抛荒的情况。但是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调查结果至少要到5月份才会出来。

   在“湖湘产粮第一县”的湖南湘潭,许志华3年来第一次在春耕时节回了趟老家,今年他要把家里的3亩多地种上一季稻。他和妻子在省会城市长沙打工十多年了,家里就留下了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两个孩子。过去的3年,地都是免费交给了本村的邻居种着。

   今年之所以要耕种一下,是因为家里的存粮快吃光了。还不种的话,留守在家的父母和孩子再过几个月就会揭不开锅。

   对于一个月在城里打工能挣一千来元的许志华来说,种地不是为了挣钱,惟一的意义就是保证家里的口粮。他一般两三年回家种一次一季稻,就够老人孩子吃个两三年的。

   同村的许迎贵就不怕不种地没口粮。他长期在邻省的深圳、东莞打工,一个月能挣2000元以上。他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回老家去种地了,家里的两亩地爱咋样就咋样,谁想种谁就种去。

   “有钱什么买不到,还怕没饭吃么?”他笑嘻嘻地对本报记者说。

   在湖南湘潭,像许志华、许迎贵这样长期在外打工,不以务农为主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在家的大多都是妇女、老人和孩子,而双季稻(早稻、晚稻)在很多乡镇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季稻。

   在湖南的邻省江西,抛荒现象更为严重。

   江西省宜黄县(农业县)统计局副局长李昌金透露,该县26万多亩耕地中全年性抛荒的保守估计已高达到12%。另外还有大量农田是三季种两季,两季种一季。

   抛荒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地方政府的担忧,并开始采取应对措施。3月26日,浙江台州开始建立耕地抛荒“黑名单”制度,凡被列入“黑名单”的乡镇(街道),将暂停农用地转用报批。

   根据台州农业局的统计,台州市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全年性抛荒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0.4%,其中冬季抛荒占比高达94%。

   种地不挣钱

   台州农业局把当地抛荒的首要原因归结为农民的非农收入大增。2007年,台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331元中,有85%左右来自非农收入。

   “种地不挣钱,这是抛荒长期的、最基本的原因。”地方统计局的李昌金说,“15年了,稻谷收购价基本不变,其他农资价格却普遍涨了3倍左右。种田真是划不来。”

   这种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三农”学者李昌平也给南方周末记者算了下账:今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30%,劳动力价格上涨了25%,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都比上年贵20%以上,而且国际米价还上涨了一倍多,但是今年国家出台的粮食保护价只比去年提高了9%。“实在是太吝啬了。”李昌平感叹道。

   根据记者在全国几个主要产粮区的调查,在包括农药、化肥等各种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的今天,各地种粮的效益每亩从几十元到六七百元不等。

   种粮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而最近两年农民工工资上涨很快。这样一对比,种地显然不如打工来钱快。

   “口袋里有钱,不愁买不到吃的。”这种观念现在恐怕已经是深入农村。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粮食专家卢锋认为,现在的粮价政策值得反思。“现在按照直补政策直接发钱给农民,还不如放开粮价,鼓励他们到市场中去挣钱。”

   政府也许担心粮价放开以后很多人会承受不起。卢锋的建议是,对于那些买不起粮食的人群政府完全有能力对他们进行补贴。而粮价放开以后受益的显然是广大的农民。

   国家禁止粮食出口,卢锋认为,这也并非明智之举。从1995年至今,国际粮价一直都在下挫,好不容易盼来了现在上涨的行情,国家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农民到国际市场上去挣更多的钱,而不是禁止粮食出口。“本来可以挣到的钱,现在反而挣不到了。”卢锋说。

   而李昌金对直补政策是否真正给农民带来了好处表示怀疑。直补是根据面积而不是产量补贴,不管是否抛荒都给予补贴,他认为这种方式显然没有让农民对种地燃起更大的积极性,更不能杜绝抛荒。他认为粮食直补政策需要调整或者取消。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抛荒之下的高产

   这么多的农民不愿意种地,那么多的良田荒芜,再考虑到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减,大家不禁在想,中国的粮食够吃吗?

   然而,在全国讨论粮食安全问题的时候,湖南省汨罗市农民王福能近日却“卖粮难”。他去当地政府的粮站卖粮,在家称了重100斤,到了粮站,工作人员竟然咬定说只有80斤。他一气之下只好把粮卖给了附近的粮贩子。

   国际粮食短缺,中国很多人担心吃不饱饭,为什么自己的粮反而卖不出去?王福能百思不得其解。

   经济学家卢锋的解释是:中国不缺粮,所以农民卖粮难。当地政府短斤少两,有意打消农民种粮卖粮的积极性。

   支持卢锋观点的是,《2007中国粮食发展报告》公布的一组数据:2004年至2006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2006年达到4.97亿吨,三年累计涨幅超过15%。据中国农业部公布,2007年夏粮产量11534万吨,同比增加146万吨。另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达到15.9亿亩,比上年扩大900多万亩,据此卢锋推测,2008年全年产量有望再次超过5亿吨。

   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记者接触的多位基层统计局和粮食局官员都肯定地对记者说,现在公布的全国粮食产量存在较大水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虚报种植面积,以骗取国家粮补。

   在今年2月湖南省“两会”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学生黄培劲也对这一现象提出过警告。他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导致耕地大面积抛荒,而有些基层政府官员隐瞒这一严峻事实,反而夸大种植面积,谎报粮食数量。这一问题如不迅速引起重视,或将使粮价继2007年猪肉价格之后发生不可掌控的猛涨势头。

   不过至少从统计数据看,中国目前不缺粮。那么,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不断增加的产量从哪里来?

   许迎贵离家已经十多年了,他发誓不再回老家种地,一家三口的地荒不荒他根本不关心。他不知道,年过六旬的堂兄把他的地“捡”走了,而且每年种两季。

   在湘潭,像许迎贵堂兄这样年过六旬还每年种两季稻谷的也大有人在。农业发展,耕作全部机械化,不再像10年前那样需要青壮劳动力密集投入才有丰收。因而像许志华这样的也很多,农忙时节回家种地,其他季节去城市打工。随随便便,只要不是天灾人祸,每亩500公斤的产量总是有的。

   另外,化肥、塑料薄膜、农药、杂交水稻、转基因等技术的进步都在不同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产量。

   卢锋把产量的提高归功于两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变迁。“塑料薄膜在中国利用最广泛,使用一吨塑料薄膜育秧,可增产10吨粮食。去年是1.5亿亩使用塑料薄膜,也就是说光这一项就能把因建设占用的耕地面积全部补回来。”卢锋说。

   湘潭县在湖南省素有“湖湘产粮第一县”的美誉,即使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越来越多,种一季稻的农户越来越多,该县也从未失去过这个美誉。根据湘潭市委、市政府综合门户网站“湘潭在线”公布的数据,湘潭县是全省粮食生产的标杆:2007年全县100万亩耕地,种粮面积185万亩,粮食总产94万吨,单产500公斤以上,均居全省第一。

   (本报实习生秦旺对本文亦有贡献)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