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温家宝抵达四川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组图)
2008年05月13日 05:08:1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地震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这是温家宝在都江堰市一所医院的废墟中,透过缝隙向埋在里面的人喊话。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地震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这是温家宝从都江堰市一所学校的废墟中捡起学生的鞋子和书包,心情沉重。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地震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这是温家宝在安慰一位受灾群众。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新华网成都5月13日电 四川7.8级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下午乘坐专机赶赴四川,前往受灾严重的地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地震波及的有感范围包括四川、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江苏、北京、上海、贵州、西藏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飞机起飞前,温家宝要来四川省地图,和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国务委员孟建柱一起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了解情况。 下午4时40分许,飞机起飞后,温家宝就主持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工作。他说,四川发生了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指示,国务院成立了以我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设立有关部门、军队、武警部队和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救援组、预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组、基础设施组、生产恢复组、治安组、宣传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 温家宝说,这次抗震救灾工作时间特别紧迫,责任特别重大,任务特别艰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做好被困群众和受伤群众的救治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全力组织恢复受损的基础设施,特别要抓紧通水、通电、通路,保证通讯畅通,保证重要基础设施和水库大坝、铁路公路涵洞的安全,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 温家宝强调,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要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 温家宝说,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我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 19时10分许,温家宝一行抵达成都后随即乘车前往震中地区。由于地震造成前往震中汶川的道路已经中断,温家宝率领指挥部在都江堰就地搭建的帐篷里开展工作。初步了解情况后,温家宝当即提出5点要求:一是部队要立即从南北两个方向向震中地区前进,要克服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尽快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早一秒到达受灾地区,就可能早抢救更多的生命;二是要争分夺秒抢修公路,哪怕修一条临时道路,也要把道路打通;三是要进一步摸清受灾情况;四是各部门要想尽一切办法将包括药品和食品在内的救灾物资运进灾区;五是请地震部门抓紧会商,对地震趋势做出科学研判。 晚上10时许,微微细雨中,温家宝前往都江堰市灾情严重的中医院和聚源镇中学校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地震中,中医院5层楼高的住院部已经坍塌,温家宝走向前去仔细查看,向正在抢救的部队指战员和医院工作人员询问“情况怎么样”“住院部有多少人”“生还的有多少”“还有希望吗”,他要求指战员尽全力把每个角落都探查清楚,救灾工作要有序进行。总理的到来,使受灾群众感到十分感动,群众中不时有人说:“谢谢总理”“总理好。” 随后,温家宝等驱车赶到都江堰市聚源镇中学校,当了解到学校有上百学生被埋在废墟下,总理深情地说,我知道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赶来了,人命关天,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难过。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总理告诉大家,专业化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赶到四川,正在向灾区赶来。 学校门前的广场上,聚集着许多受灾群众。温家宝来到这里看望大家,向受灾群众表示慰问。看到广场上摆放的遇难群众遗体,他心情十分沉重,他说:“我给遗体三鞠躬。”三鞠躬后,温家宝向大家招手说:“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抗震救灾工作做好。” 23时45分,温家宝回到指挥部,再次对救灾工作作出部署。 据了解,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指战员2万余人已抵达抗震救灾现场,开始救援工作。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李斌 黎大东
编辑:
孔令舒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