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编著的《2008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日前出炉。专家们宣称,随着环境保护和劳动者权益保护这两道门槛的提高,长三角的低成本时代已经结束,而这或将成为该地区产业提升的良好机会。
2004年,由16座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7%,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和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8.4%。但长三角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低成本实现的,包括低廉的劳动力、低廉的土地、未被列入成本核算的环境等。
在过去的2007年,环境保护和劳动者权益保护这两道门槛的提高表明,高成本时代正在逼近。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日显,土地日趋紧张、能源难以为继、城市超负荷承载、环境严重透支等,意味着未来的产业发展必须将环境成本加以考虑和计算。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状况也已结束。2007年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使得依靠劳动力的低价、进行低端工业品生产的企业难以为继。此外,大城市还面临着商务成本的上涨压力。
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认为,从近期看来,环境保护和劳动者权益保护这两道门槛对GDP增长和就业促进有所不利,但从长远看,可能是一次极好的产业提升机会,是长三角城市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历史机遇。
专家们认为,长三角已经具备了产业升级的现实条件。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上海、南京、杭州、舟山、宁波和无锡的三产比重,已经超过40%。单位面积产出呈现增加的趋势,2007年长三角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多。就业状况缓慢改善,城市居民收入增幅明显。2007年长三角16个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逼近2万元,达到19719元,增长14.4%。长三角各城市逐步推开全民医保。而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的相继建成通车,将对长三角地区内外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产生倍促影响。
专家们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目前长三角经济运行中许多矛盾的关键所在。转变之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推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转变之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转变之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目前的不足30%向发达国家的70%以上贡献率看齐。 (燕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