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解析为何设全国哀悼日
2008年05月20日 15:24:1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昨日(19日)下午14:28分,广州上空细雨纷飞,汽笛长鸣,哀伤的气氛和全国一样弥漫全城。 在公布全国哀悼日之前,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曾于5月16日公开建议以5月19日为全国哀悼日,“以表达全国人民对这次地震灾害中的罹难者、在救灾中的牺牲者的哀思,并向全世界昭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关爱以及亿众一心救灾重建的决心”。记者昨日(19日)对他进行电话采访,请他解析为普通遇难者设立哀悼日的原由和意义,以及他作为一个学者对于此次灾难的思考。 哀悼是救灾的一部分 记者:你为什么提出在5月19日这样一个时间设立全国哀悼日? 葛剑雄:在“头七”之日设立哀悼日,首先因为这是我国民间的风俗,先秦时就已开始用这种形式祭奠和纪念逝者。其次是7天过去了,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间,可以腾出一点时间来安抚失去亲人的人们,来凝聚全国的人心,继续留下希望,驱走悲伤的阴影。 记者:全国各地已经有很多民众在自发地进行哀悼,网上也有很多哀悼的网页。现在是救灾的关键时期,你觉得全国哀悼日与救灾的关系是什么? 葛剑雄:这也是救灾的一部分。哀悼,可以表达哀思,可以凝聚人心,可以告慰死者,也可以抚慰生者。举国哀悼,是对于逝者的最高礼仪,从国家领导到普通人,每个人的心中都流淌着悲伤和一种信念,向全世界呈现我们对生命的关爱,对民众的重视,呈现我们亿众一心救灾重建的决心。 另外,设国家哀悼日也是国际惯例。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将9月14日定为全国哀悼日。中国历史上也有这个传统,不过一般是为皇帝设立的,惟有这一次是为普通人设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记者:你怎么看现在这样的哀悼形式? 葛剑雄:哀悼不计形式,不要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尤其是不要影响救援和重建工作的进行,民众们用默哀表示自己的心意,就已足够。当然各个地方还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四川地震灾区当地安葬死者要放鞭炮,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习俗。另外,四川还应该设立周年纪念。 这是全国上下的心愿 记者:除了在媒体公开提议设立全国哀悼日以外,你有没有尝试直接和政府沟通? 葛剑雄:我就是在报纸上公开提的建议。之所以不是单独直接行动,是因为我知道很多人都在这么想,而且网上和各地都已经有了很多自发的祭奠和哀悼的行动。有记者问是不是国务院采纳了我的建议,我回答说政府肯定早就想到了这件事。我们表达的,只是一种民意,一种心愿,而不是要给政府乱添要求。这是全国上下统一的心愿。我在建议书里只提出一天,国务院决定了三天,这已经说明政府早已考虑。 记者:昨天(19日)下午14时28分的时候,你当时在哪里? 葛剑雄:我是复旦大学图书馆的馆长,14时28分的时候,我就在广播室里,用广播通知在馆里的所有工作人员和读者原地肃立默哀。但3分钟过去的时候,我看到有些人还肃立着,就讲了一声“默哀毕”。 记者:唐山大地震过去32年了,今昔相比,你有什么感想? 葛剑雄:唐山大地震时没有进行全国哀悼,当时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文革”后的特殊形势对抗灾救灾产生严重影响,很多民众都是事后才知道发生了地震。当时拒绝一切外援,还为“自力更生”的“革命路线”大加颂扬。而这次四川抗震救灾信息透明开放,外国的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也进入了灾区,这体现了巨大的社会进步。 民众体现人性的光辉 记者:你一直关注这次地震吗?这次地震后的救灾重建给你最深感受是什么? 葛剑雄:我无法不关注。我为死难的同胞哀伤,也为地震后政府和民众的表现感到欣慰,也尽自己所能地做了一些事情。对救灾工作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制度在不断完善,我看到了种种新的气象。比如信息的公开,对民众的信任,第一时间对世界的公开与开放。国外媒体和民众表现出来的同情和援助,也是因为他们真正了解了这是怎么一回事,真正知道这是一次什么样的灾难。 尤其是我们的民众,真的体现了巨大的爱心、理性和人性的光辉。很多行动,政府来不及号召,来不及组织,都是民众自发的行动。这体现了政府对民众的信任。而反过来,民众也对政府表现出了信任。上上下下,一起为了救助灾区的人而不懈努力。这种互动、互信、互爱,是这次救灾最让我感动的。 防灾抗灾知识应普及 记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知识界的反思你了解吗?你对这次地震和灾后救援与重建又有什么思考? 葛剑雄:现在是全力救灾的时候,我们不希望给这项最重大的任务带去任何干扰。我觉得,现在不宜纠缠在具体问题上,比如为什么地震局没有预警等等,而是应该从更大的层面上总结,为后世存经验。 我的专业是历史地理。中国属地震多发地区,加上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先民早就注意记录经历的地震,至今保持着全世界延续年代最长、范围最广、内容最详细的地震史料。我们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辑过一本中国历史地震图集,翻开来就可以看到,历史上四川、云南这一带本来就是强烈的地震带;1933年这一带就发生了一次7.5级的地震。但时至今日,在我国的地震多发区,还远未建立起必要的防灾抗灾体系,往往只能在震灾发生后临时动员。虽然准确预报地震在国际范围内都是尚未解决的难题,但一些防灾抗灾知识是完全可以普及的,有现成的经验,平时做些该做的准备,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么大的惨剧。 记者:你这几天的生活应该都与地震有关? 葛剑雄:这几天做了几场与地震相关的专题报告,前两天才录了一个50分钟的专题片,一会又要去电视台接受一个专题访问。20日下午,我会去北京外国语大学做一场报告,题目就是“从地震看人与环境”。这一阵,我的活动会更多地与地震有关。(记者蒲荔子) 资料 设哀悼日是国际惯例 据专家介绍,在国际上,往往在伤亡惨重的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很多国家政府都会宣布设立全国哀悼日,由于这种形式体现了“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意识,因此逐渐成为某种“国际惯例”。 以下为近年来各国哀悼措施: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将9月14日定为全国哀悼日。 2004年9月,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人质案发生后,很多人质遇难,俄罗斯将9月6日和7日定为国家哀悼日,俄罗斯全国各地6日降半旗,哀悼遇难者。 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后,多国为死难者降半旗表示哀悼。泰国全国政府机关降半旗3天,取消所有迎新年庆祝活动。瑞典、德国等都全国降半旗为在海啸中遇难的本国公民致哀。 2005年9月,遭遇“卡特里娜”飓风后,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法令,命令全国及所有驻外机构降半旗向遇难者致哀。根据这项法令,包括白宫在内的美国所有公共建筑和场所以及所有军事设施都降半旗。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郭涛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