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受灾群众生活安排、防范次生灾害等工作。(5月20日新华网)
从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到5月20日下午,8天时间,温总理就主持召开了11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其会议的频率之高,密度之大,场所之特、工作之细,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罕见的。纵观这了11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有如下几个特点是值得称奇的。
密度大。如头两次会议是在一个深夜到凌晨时间召开的。时间跨度才7个小时20分钟。5月13日晚上11时40分,温总理在地震灾区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分析当前抗震救灾形势,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5月13日上午7时,温总理再次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他强调,务必要在今天晚上12时以前打通通往震中灾区的道路,全面开展抗震、抢险、救人工作。
频率高。除了头两次会议之外,四川汶川地震发生8天来,几乎一天一个会议。如,5月18日下午,温总理在中国地震局主持召开总指挥部会议。会议要求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做好灾害评估,开展地震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为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5月19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十次会议,要求继续做好人员抢救、灾区防疫和善后处理工作。
会场特。11次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没有固定的场所。如5月13日晚上11时40分的会议在地震灾区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的;5月14日晚上的会议是在从成都前往广元灾区的列车上召开的;5月15日晚的会议是在列车上召开的;5月18日下午的会议是在中国地震局召开的。
环节紧。纵观这11次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你会发现,这11次会议在内容安排上,环环紧扣,而且总是在灾区最紧迫、最需要的情况下,在第一时间向灾区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最及时的声音。从第一次会议,分析当前抗震救灾形势,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到第二次会议强调,务必要在今天晚上12时以前打通通往震中灾区的道路,全面开展抗震、抢险、救人工作;从要求继续做好人员抢救、灾区防疫和善后处理工作;到要求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做好灾害评估,开展地震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再到研究受灾群众生活安排、防范次生灾害等工作。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一环扣一环,确保了抗震救灾的顺利进行。
工作细。每一次会议研究的问题,因为都是灾区人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会议研究得非常细致,而且都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和责任的落实。如17日会议上,“国务院决定,在三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第十次会议确定“在5天内,每天增派卫生防疫人员500名,并派出1000名卫生监督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负责从全国各地调运防疫物资,在四川或附近省市企业组织生产消毒杀菌药品。普及防疫知识,紧急印制500万份宣传材料,同时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开设专栏。加强信息沟通和统一报送,已制作的400台带有疫情报告软件和GPS定位系统的手机要尽快发往成都,开展网络直报系统工作。”
要求高。每一次会议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12日晚上的会议要求,“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13日的会议强调“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现在还有很多人掩埋在废墟中,时间最为宝贵,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尽最大努力,抢救埋压在废墟下的群众的生命。”14日的会议“强调,抢救人员仍是当前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要尽一切力量,不惜任何代价抢救人员”15日的会议强调“抗震救灾工作是关系全国、关系全局的大事,必须举全国之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19日的会议要求“扩大搜救范围。部队要克服一切困难,确保24小时内进入到所有村庄。”20日的会议要求,“对高危水库逐一排查,做到低水位或空库。落实保安行政责任人和管护责任人。对堰塞湖情况进行全面核查”等
对此,我们不难感受到,8天时间,11次应急抗震救灾会议,不仅凝聚着的心血和精力,而且更是温总理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最好见证。(网友:王廷连)
(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