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赈灾可能促使流动性转移 体制改革投入远超重建
2008年05月23日 08:24:1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继前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今年安排700亿元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后,财政部昨天又透露,截至22日14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139.7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2.95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6.8亿元。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提出,全国大规模的物资、现金捐助将会产生"流动性转移"效应,从总量经济看,投资需求不会出现明显增加。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则表示,地震后的相关评估、应急等体制的改革投入金额将远远大于汶川重建。"真正的损失无法估算" 国新办昨天下午召开的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2日10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1151人遇难,288431人受伤,累计失踪29328人。有媒体报道,截至5月18日的汶川地震受灾统计显示,四川至少有超过14000家工业企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70亿元,占到2007年GDP总值的0.27%。 申银万国资深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0.27%这个百分比没有任何意义。在他看来,本世纪以来的地震灾难,影响最大的是印度洋海啸,其次就是汶川。"根据我们的测算,这次地震灾害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1500亿元至2000亿元人民币。"而且他强调这仅仅是"直接"经济损失,"如果按照地域经济和全国经济计算的话,四川是个'地域'概念,汶川还不能算得上是个'地域'。" 公开数据显示,发生在今年年初的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1500亿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也指出,目前计算出来的经济损失数据有一定的缺失。"受灾地区汶川是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山区。因此在当初建村立镇的时候,投入的物资和人力数据都没有被列入统计口径。也就是说计算的基数并不完全。因此真正的损失可以说无法确实得以估算。"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昨日也表示,"这次受灾的面积和程度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投资需求不会骤增" 700亿元的政府支出对中国整体经济来讲究竟会造成多大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如果从2000亿元的地震经济损失来看,似乎占比不小;但如果从去年城镇投资规模12万亿元来看,仅占0.58%。"李慧勇指出,可以想见,这些救灾基金的投入对投资的促进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孙立坚则给出了潜藏在中国人文精神中的"流动性转移"作用。 国新办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2日12时,我国共接受国内外捐款214.16亿元;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40.334万顶、被子230.5884万床、衣物305.2万件。正调往灾区的还有第一批中央储备粮抗震救灾计划38.4万吨,其中小麦15.24万吨,稻谷23.16万吨。 "民族精神在灾难面前空前凝聚起来,而这股力量则无意中完成了一项之前政府一直想调控的目标就是控制虚拟经济的流动性。"孙立坚向记者表示,由于之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虚拟经济泡沫过大的问题,但如何抑制,光靠紧缩的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在这次灾难面前,民间的额外财富被转移到了灾区。 孙立坚所说的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近期民众的关注点的变化上就能清晰看出。在地震发生之前,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股市上,而在抗震救灾期间,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在看哪些企业在捐款、捐款额度是多少。"进入6月份灾后重建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转移还将继续。流动性就会从虚拟经济不断转向实体经济。"孙立坚认为,灾后重建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其实是由部分民众的交易需求和金融投机需求转化而来的。 再加上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的增加对居民收入产生的挤出效应,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受到部分抑制。那么从总量经济看,投资需求不会出现明显增加。 "体制改革投入远超重建" 汶川地震数万亡魂带来的哀痛尚未散去,中国政府已及时草拟出灾后重建的首批蓝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8月10日前完成100万套灾区过渡安置房建造任务,以帮助受灾群众尽快解决临时住房问题。 "汶川当地生活水平是属于贫困的,收入基数较低,因此相比于日本神户地震,其自身的修复能力更差。"孙立坚指出,当地居民的金融资产本就不多,现在可以说是化为乌有。但由于他们原有的生活水平也不高,因此恢复预期也不高。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地震后我国整个评估体制、应急体制、监管体制、慈善捐助体制以及基础建设的改革投入将是个长期的、耗费大量高成本人力物力的过程,"其投入的金额将远远大于汶川重建。" GDS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汪琪也在谈到体制改革时表示,"这是个很庞大的工程"。 他分析说,"比如在应急管理方面,中国政府、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也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没有这样一个强力部门(机构)来统一协调处理这些事情;另外,从实际行动看,国家标准(如《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行业标准(如《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以及各行业监管机构制定指引、规范(如《保险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指引》)已经非常多,但有多少企业真正按照标准去实施了,有多少达到标准要求了,这是企业在灾后需要认真反思的;最后就是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