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有关部门24日呼吁,由于目前伤员救治、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繁重,受灾群众需要平复心绪,恳请志愿者另择时机前来。这是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受灾最严重的四川省首次呼吁志愿者暂缓前往灾区救灾。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心向灾区、情牵灾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许多人放下工作和学习,辞别亲人奔向救灾第一线。“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全力支援灾区”的写照。灾难面前,全国人民志愿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
据统计,目前有7.6万名志愿者在灾区从事现场搜救、医疗救护、物资调配、收集灾民平安信息等工作,已出动35.6万人次。更多的人则在后方奔走,募集赈灾款物、筹建救助站点,为抗震救灾积极贡献力量。
人们注意到,此次赶赴灾区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十分理解灾区的困难,一些人为了不给当地政府和群众添麻烦,不惧路途遥远行囊沉重,自带大量食品和饮用水前往灾区,食物用完便悄悄离去。这种“多帮忙、不添乱”的精神令人感动和敬佩。
眼下,虽然搜救受困群众的工作仍在进行,但主要任务已转向医治伤病、心理康复、防御疫病、安置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生产生活设施重建工作也已启动。这些工作都需要参与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受灾群众也需要相对平静的生活环境,以便于平复情绪、恢复心理健康。同时,灾区生活资源十分有限,一碗饭、一口水都很金贵,很难照顾好大量外来人员。这种情况下,四川省有关部门的呼吁不难理解。
其实,在“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时刻,不是只有冲锋在第一线才能够有效抗震救灾,在后方默默无闻地做好工作,同样是支援灾区。多制作一顶帐篷、多生产一支药剂、多发送一度电、多挖掘一吨煤、多捐出一元钱,都是对抗震救灾的贡献。只要怀有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哪里都能当好志愿者。
抗震救灾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根本保障。中央日前提出,要一手毫不松懈地抓抗震救灾、一手坚定不移地抓经济发展;坚决打赢“两场硬仗”,就是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战略决策。落实中央部署,不分前方后方,立足岗位工作,理性贡献力量,是对抗震救灾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