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从SARS到汶川地震: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
2008年05月27日 12:09:5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全世界的目光都惊奇地注意到,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迅捷速度展开了强有力的规模庞大的救援行动。 有关地震灾区的最新消息和详尽报道,仍不断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以及报纸,迅速传达到中国与世界各地。尤其是国家电视台每天连续24小时播报灾区现况,让全体国民得以几乎同步感受地震灾区无数令人伤恸落泪的悲惨场面,看到英勇无畏的人们正奋力拯救那些身陷危难的同胞……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天灾人祸之后,人们发现最高决策者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更加坚定和明确,其治国理念也更具民本主张和人文色彩,更加尊重民意、关切民生,更加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更具开放的现代意识。 空前的震灾大救援让中国和世界都看到,整个中国的社会心态开始走向成熟。这种成熟表现为,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必须更加团结和仁爱,更加宽容和坚强,更加勇敢和理性,更负责任地面对任何困难与危险。惟此,中华民族才真正永远不可战胜。也将因此更多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敬重。 震灾大救援行动还证明,中国在恢复其经济强盛的大国地位和气势的同时,也正努力恢复其原本具有的大国气度气节和风范。中国将更大步前进,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汶川一震,举国惊痛! 从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有关地震灾区的最新消息和详尽报道,一直不断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以及报纸,迅速传达到中国与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国家电视台每天连续24小时播报灾区现况,让全体国民得以几乎同步感受地震灾区无数令人伤恸落泪的悲惨场面,看到英勇无畏的人们正奋力拯救那些身陷危难的同胞…… 全世界的目光都惊奇地注意到,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迅捷速度展开了强有力的规模庞大的救援行动。 “第一时间”的反应表达的是政治良知 汶川大地震,顷刻造成血泪之地,生民之哀,家国之痛。当数以万计的同胞生命不能再迂回与生还,也同时将所有国人带向了悲伤与痛楚。 空前的灾难。十万火急。一切为了救援。 政府以空前的反应速度、空前的救援规模和力度救援着遭受震灾的人民。 而“第一时间”的反应表达的是政治的良知。胡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温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解放军和中央多个部委第一时间发起响应与联动。悠悠万事,惟“灾”为大,为了尽快救援那些废墟下的同胞的生命,我们感同身受,我们正焕发举国同心的能力与勇气。 新闻报道说,在72小时最佳救援期内,救援全面展开: 10万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震灾救援中,不眠不休,连续改写了空运、急行军、兵力投送等中国军事史上的多项纪录; 国防部称已向灾区火速增派100架运输直升机; 空军运输机部队超强度出动挑战非军事作战极限; 面对高山峡谷,中国空降兵5000米高空无畏一跳; 震灾发生后立刻飞赴灾区亲自指挥救援的温家宝强调,“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总理所言被视为灾难之下的国家表达,国民诉求。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坚定明确 从唐山地震,到SARS爆发,再到汶川地震,“人”这个字,终于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树立起来了。尽管人们为此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 毫无疑问,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在日益地深入人心。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的重要性可能仅仅是道德意义上的。而今天,人们要求从政府的功能、社会的基本结构、公共财政,以及其他各种公共事务等方面,思考人的健康发展和确保人的权利的问题。人们还要求政府思考如何用一个健康的制度来保障人的权利,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天灾人祸之后,人们发现最高决策者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更加坚定和明确,其治国理念也更具民本主张和人文色彩,更加尊重民意,更加关切民生疾苦。 “以民为本”是一个深植于中华文化悠久传统的理念。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老子的名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民为君之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后来的重民、爱民,“以百姓心为心”,养民、裕民,“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等等,中国先哲的民本论以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为逻辑的必然归结,强调国家应以“保民”、“养民”为最高职责。而高度重视民众的呼声,遵从民众意愿的“从民”,以及立信于民的“信民”,更是古代治国理念的较高境界。 虽然这些“民本”思想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将人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最高根据、最初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等本质内涵,都有其时代属性,今天皆不可简单套用,但其作为一种“历史智慧”,作为人类历史的共同遗产,又有着宝贵的启示意义,是滋育新思想的丰厚资源。相信今日之决策者,已经看到立足于国家现实,从时间的纵深度上加以把握的必要。 人民有权随时了解一切真相 汶川地震,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对外信息发布的速度。5月12日14时46分,官方就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紧随其后,国内各主要门户网站的头条都是该消息。全体国民顿时对异常情况有了全面了解。这与5年前非典已肆虐流行,却没能及时公布相关信息的做法大不相同。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抵达公众,资讯的畅通平息了恐慌,安定了人心。 汶川地震,也让人们看到中国对灾情的公布速度。7.8级的地震震动了半个亚洲,从人员伤亡到当地损失,官方及时公布的详尽数据举世关注。 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施行。据此条例的精神,确保人民的知情权,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公布,是官方的责任和义务。官方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消息,报道灾情和拯救行动的进行,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新闻封锁形成强烈的对比。其信息处理方式,确实体现了条例的精神。 《人民日报》还专门发表文章说,比较汶川大地震与30多年前的几次天灾,截然不同的是政府信息发布时效与发布方式。中国毕竟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这次大地震尽管让人伤恸,但也在苦涩中让人感受到一丝安慰:作为30年改革开放的果实之一,在大灾大难面前实现的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让中国在战胜灾难时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不迫,也更加万众一心。 一个“视民如伤”的政府,必然是一个尊重人民知情权的政府。 历史的事实证明,灾情信息为公众所了解,并不会造成有些人预想中的恐慌性社会情绪,也不会干扰应急处置正常开展,而有助于秩序稳定、信心凝聚、合力形成,如果在社会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害怕“什么都公开了会出乱子”,从而选择沉默甚至以谎言应付质疑,则往往会导致谣言泛滥,从而贻误时机,造成本可避免的危害。在这方面,深刻的教训其实并不遥远。由此来看,汶川震灾后的信息公开,当是检验社会是否正迈向成熟与理性的一面镜鉴。 从唐山地震到现在,30多年间,人们对于灾害的危机处理能力或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但防灾救灾体系,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SARS曾经暴露了公共卫生的漏洞,雪灾暴露出各级政府应急机制不完善的缺憾,而本次地震前出现的许多预兆,也等待着令人信服的解释。否则我们将对不起那数以万计的亡灵。温家宝在抵达成都开始指挥震灾救援时就要求地震部门抓紧会商,对地震趋势做出科学研判。虽然地震的准确预测是国际公认的难题,即便有动物预感和表现异常,也难以定论,但相关部门至少应对其有足够的警觉。而建立灵敏的地震预警信息系统,是否也应包括搜集动物异常信息,来加强预报的准确性并及时将有效信息告诉人民呢?这是不是也体现了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呢? 在任何一场自然灾害中,防灾减灾的首要一步,都是对信息的掌握和公开。掌握信息,能够及时地了解到灾害程度、持续情况,准确评估下一步可能产生的新的问题。而信息的公开,则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灾情,关注受灾地区的亲人,向灾区伸出援助的手。 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更能减少灾难面前的人为损失。汶川强烈地震令北京、上海、重庆、湖南、湖北、陕西、甘肃、贵州、河南、江西、云南等地均有震感。在此背景下,权威信息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各地的公众忧虑,对制度性的信息公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每一次灾难都是对公民精神的试探 这次震灾大救援的行动,体现出更加尊重生命、关怀生命的更加开放的现代意识。 自有人类始,来自天空和地底下的灾难袭击始终是人类难以解脱的噩梦。人类就如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的芦苇,不经意间生命就会被灾难这只巨大的黑手轻轻抹去。 相信很多人大概对于灾区民众在本次地震中的遇难惨状都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而另一个深刻的印象应该是国家的领导人在指挥震灾救援中的那些感人至深的时刻: 对着几次向汶川方向架桥失败附近又出现泥石流的工程兵部队打来的电话,温总理大喊:“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就是要那十万人脱险,这是命令!”说着就把手中电话摔掉了。 对着正在登机前往震中区的那些空降兵部队的官兵,温总理说:“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养你们的,你们看着办。” 从温总理的话中可以感到,中国的现代化确实进入到一种对生命更加尊重、对人民更加负责的新境界,很值得世人欣慰。 文明的力量正体现于一个国家的以人为本、政府及民间组织机构的高效、所有人特别是执公权力者的责任心、所有人的同情心、抗击灾难的意志、公民的素质等一系列因素之中,它们的组合构成一个无法被击垮的体系。 空前的震灾面前,温情、爱心和理性开始汇聚。人们通过手机、网络互致问候、互道珍重;灾区状况在第一时间以DV、手机摄像等形式遍布网络,激发更多的关切、驻留更多的情义;在网络论坛,向灾区人民表达慰问、向死难者志哀的帖子业已人流如堵;灾难中的求生方式、注意事项早早地挂上门户网站的首页……短短几天内,这样的情怀细织密缝,这样的行动此起彼伏。人们以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情、守望相助的担当精神,表达着悲悯、传递着温暖、释放着冷静和坚强。 人们注意到,卫生部近日将首次从全国各省市抽调专业心理医生组建一支百人的灾后心理干预医疗队深入灾区。这在中国灾难救援史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事实上,每一次灾难都是对于公民精神的试探,这一次,于长歌当哭之中,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公民社会的孜孜成长,其中所彰显的自组织意识和推己及人的普世情怀令人感念。于慌乱中坚毅、于悲痛中自持、于行动中凛然向前——这场灾难中,因为有了这样有关切、有行动的积极公民,而无惧世事无常。 灾难总是难免的,它与人类如影随形,是我们命运的一部分。其中所见证的既有自然界的乖戾,也有人类的渺小。但人类不屈不挠、繁衍生息的历史,同时也见证了仍然有一种艰难的拯救性力量存在,那就是风雨中的坚持、逆境中的坚韧和守望中的相知相守、不离不弃。正是依靠着这粒或许微弱却又蔚为壮观的精神火种,我们才得以在彼此的眼中看到自己、找到温暖,并积蓄奋发向前的力量。 中国的社会心态正走向成熟 空前的震灾大救援让中国和世界都看到,整个中国的社会心态正走向成熟。这种成熟表现为,中国人似乎意识到自己必须更加团结和仁爱,更加宽容和坚强,更加勇敢和理性,更负责任地面对任何困难与危险。惟此,中华民族才真正永远不可战胜,也将因此更多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敬重。 震灾大救援行动还证明,中国在恢复其经济强盛的大国地位和气势的同时,也正试图努力恢复其原本具有的大国气度气节和风范。中国要更大步前进,要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2008年注定将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载入史册。因为在短短的5个月内,中国发生的事件,比过去10年发生的事件还要多。 年初的暴雪,给本来沉浸于太平盛世的国人一个极大的震撼,半壁神州因交通电力设施在雪灾面前不堪一击而陷入“白色恐怖”,暴露出各级政府应急能力不足的软肋,令人深刻反思。 拉萨骚乱的实质是藏独势力的寻机闹事。2008年北京奥运本是中国想要向世界展示自身成就的一次盛会,但奥运圣火的传递却一度成了西方反对中国的大舞台。中国经受历练,磨砺一个大国的宽容与气度。和上述大事比较,山东铁路大碰撞、全国范围的手足口病大流行、上海巴士爆炸,只能算是些小考验。 这一连串的考验,既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亦是中国社会心态的试金石。可以说,没有对大雪灾中反应迟缓的反思,就不会有今次汶川大地震的反应迅捷;圣火传递的多处受阻,激发了后来的红色海洋;疆独恐怖袭击的警讯,提升了奥运保安级别;而大地震不幸中的万幸,验证了三峡大坝、奥运鸟巢工程的质量过关。 现在,人们所热切关注的,仍是如何救灾,如何帮助灾民解决生活问题。但是对于在汶川这个曾经发生过地震的地方,为何如此多的学生被压在了倒塌的学校里面,人们心底仍存着疑惑。是因为他们跑得不够快吗?人们对于如此多的建筑在地震中倒塌,也疑虑重重。是地震强度太大?还是楼房的建筑质量太差?千万生命的代价,值得人们再次反思。 西方国家在当代抗震防灾过程中都会启动反思和弥补机制,以及时总结自然灾难在人为方面的经验教训。因为每一场天灾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人为因素。比如预警机制是否不够健全,具体的救援工作是否存在不足,都值得实时检讨、尽快改进。特别是防震减灾部门,更有必要对此作出反思。说明白一些,“地震难以预测”固然可以作为免责理由,却不应成为防震减灾部门的“座右铭”。 防震减灾部门的职责,就在于监测震情,并尽可能提前预警。也就是说,预测不出地震发生时间也许是常态,但成功作出预测和预警,才是防震减灾部门所应汲汲以求的目标和方向。 虽然距离奥运还有80余天,我们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可以确定的是,2008年之后的中国,将会是不同的中国。 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
商 灏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