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社会扫描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记者手记]王建华:“早一点到达,多一分希望!”

  


   2008年5月18日,新华社记者王建华在遭受地震严重破坏的北川县中学的废墟前采访。

   新华网北京5月27日电(记者 王建华)在向灾区运送紧急救援物资的行动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早一点到达,多一分希望!对于采访此次汶川大地震的记者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震后救援的“黄金”72小时,同样也是摄影记者进行现场采访的“黄金”时段,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时间内,最有可能拍出来打动人心的画面。当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谁能第一个冲到现场,无疑是各大竞争的焦点

   一、出发!出发!

   5月12日14:28,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新华社摄影部中断正在进行的办公会议,紧急部署,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间,派出5名记者,兵分三路,奔赴灾区。

   地震发生的时候,我正在世纪坛采访文化部的一个活动。大约16:30我回到办公室,17:10我就从社里出发前往南苑机场。这是我的职业生涯中从接到命令到出发时间最短的一次,也是准备最不充分的一次。时间的紧迫容不得我做任何准备,除了随身的相机和电脑外,我只到自己的车上抄了一件厚外套带身上。出于多年的采访经验,一年四季我都把这件外套扔在车上,而正是这件外套,几乎在接下来的两个夜晚了,成了我的救命稻草。

   至于行前的准备,基于我多次在战乱和灾难报道的经验,本来有许多事情可做,但由于时间的紧迫,只好放弃了。至于个人生活方面的准备,更是无睱顾及,甚至连我每天必用的隐形眼睛护理液,都没来得及带。在后来的采访中,本来每天必摘的隐形眼镜我一连戴了五天,到最后两天眼睛痛得不行,也只好忍着。可以说当时我预见到了前方有很多困难,而且这些困难我都还没有找到答案,但是我还是毫不犹豫出发了。因为我知道,在这样的一个巨大的突发灾难面前,作为一名新华记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最快的到达报道的现场。

  


   5月12日,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在北京南苑机场集结出发。 当日,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通报,针对四川汶川地震,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一支180人的救援队已经集结。 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12日傍晚七点,我发回此行的第一组照片,在第一时间报道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出发的情况。这张照片是较早反映汶川大地震的照片之一,被国内外媒体广泛采用。而在这张照片的背后,是在北京南苑机场暴发的一场不大不小的新闻大战。

   当时我和摄影记者李明放、文字记者孙闻、田雨赶到南苑机场,我们已经知道首都机场飞往成都的班机已经暂停,这就意味着谁能登上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的专机,谁就有可能成为第一批从北京抵达灾区的记者。所以当时北京的各大媒体记者云集南苑机场,都想坐上这架飞机。最后,由于孙闻长期在地震局跑口,建立的良好关系,也由于我们见机行事,四个人终于都顺利地登上这架载满救援人员和搜救设备的伊尔-76军用运输机。当我赶在飞机起飞之前把这个消息告诉正在办公室统筹调配的摄影部社会新闻采访室主任陈树根的时候,老陈兴奋地说:好样的!几分钟前,他还被“有关方面”告知:你们的摄影记者不能登机。

   19:35,在徐徐拉开的夜幕中,缓缓起飞的伊尔-76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我和李明放坐在飞机的最尾部,面对面说话却听不到对方的声音。由于出发仓促,我和明放身上都没带任何食品。上飞机前救援队队员每人分得一个面包,剩下一个给了明放,明放又分给了一半给我。就是靠着这半个面包,我一直坚持到了13号的晚餐。在救援队伍中,有时候想想记者是最“弱势”的群体。救援人员是集体行动,记者常常单兵作战;救援人员的包里可以装补给和衣物,而记者,特别是摄影记者,负重的空间要让位给笔记本电脑、相机、有时候还有海事卫星。

   当天晚上22点33分,救援队抵达成都。一下飞机,我给摄影部主任徐祖根打了个电话,他指示我们紧跟救援队。这是最后一次和“家”里--我这里的家里指的是摄影部--顺利通话,在随后的几天里,手机通讯变成一件碰运气的事了。

   二、聚源中学:生命在这里分岔

   我和摄影记者李明放、文字记者孙闻、田雨在成都某军用机场坐上军用卡车,随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向汶川进发,大约午夜前后,我们抵达都江堰聚源中学的救灾现场。随救援队一起行进的,还有中央电视台等少数几家媒体,我们应该是从北京出发最早抵达灾区采访的一批记者。

   救援队原本计划直接开往汶川,但由于前路受阻,再加上聚源中学的灾情特别严重,救援队连夜投入到聚源中学的搜救行动中。当时我们从当地的群众中大概了解了一下受灾情况,当听到聚源中学两栋教学楼倒塌、其中上课的初中八年级和九年级各9个班,只有在操场上体育课的两个班幸免于难的情况时,不禁唏嘘不已,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同学的命运,一下子把我们的心揪了起来。大震之后常有大雨,整夜雨势时缓时疾,气温骤降,我那件外套真的成了我唯一的御寒遮雨之物。

   13日早上,不断有遇难学生的遗体被从废墟里挖出来。按照当地的风俗,学生的遗体被家长认领后,现场就会响起一串鞭炮声。那一天,不管在现场采访还是在车里休息,一听到鞭炮声响起,我的心就仿佛被狠狠地揪了一下。为了方便救援工作,士兵在现场组成两道围墙,这道围墙的尽头分成一个岔口:一边是等待的救护车,一边的遇难者登记的地方。每当有学生被挖出来,医生将根据生命的特征作出判断。我和田雨呆呆地看着这道生命的分界线,默默地数着有多少个学生被挖出来,令人遗憾的是通向救护车那条岔路的,很少很少。

  


   2008年5月13日,一名家长看到一名遇难学生被抬出后,奋力冲出重围。当天,救援人员继续在聚源镇聚源中学冒雨进行救援工作,虽然地震造成大量伤亡,但仍有迹象表明废墟中有幸存者。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当天在现场拍了不少照片,但由于通讯条件极其恶劣,我只挑了三张最好的画面传回总社,其中有一位母亲从人群中冲出的画面,后来被中国红十字会用作募捐的广告用图。整个一天的采访都是在雨中进行的,我们四个都没有带任何防雨工具,我浑身上下和相机都被淋得湿透,连拍出来的照片也“湿乎乎”的。晚上救援队员给我们分了一份单兵自热食品,其中可以发热的石灰包,成了晚上熨烫衣物和取暖的唯一热源。

   三、东汽广场:人间最悲是别离

   人世间最令人心痛的莫过于至爱之人的离去,而当这不幸降临到孩子的身上时,这莫大的悲伤更夹杂着对命运无奈的叹息。

   13日晚,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冒雨赶到棉竹市汉旺镇,我们四人随队前往,新华社是最早抵达东汽中学采访的媒体之一。东汽高中又是一座受损严重的学校,数十具遇难学生的遗体在操场上排开,有的被领走,又有新的被拉来,家长的哀号之声直哭得人心胆俱裂。

  


   2008年5月14日,救援人员将刚刚从废墟中救出的李春阳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救护车上,人群中(右边救援人员左侧,腰扎红衣者)的母亲岳天云关切地望着儿子。当天,经过救援人员的奋力抢救,1德阳市东汽中学高二学生李春阳(17岁)被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从地震发生后就一直守候在中学的母亲非常激动。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后来我翻看了一下报道,东汽高中是一所四川省重点中学,在地震中倒塌了一栋有10多间教室的教学楼,200多名学生被埋。广东边防官兵经过努力,在东汽中学废墟中救出了42名学生,挖出尸体100多具。

  


   5月14日清晨,在德阳市东汽广场,一位找到自己孩子遗体的家长突然硊倒,悲伤不已。 王建华摄

   14日的清早,我刚刚钻出军车,就听到操场上有啜泣声传来。一名男子正紧紧搂着伤心欲绝的妻子,他们是遇难学生陈竹的父母。陈竹的母亲几次哭得昏厥过去,又被丈夫掐人中救醒;救醒又哭,哭完又昏倒。

  


   5月14日清晨,在德阳市东汽广场,一位男子拉住扑向孩子遗体的母亲。这位母亲因悲伤过度,数次昏厥。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时间稍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聚集到广场上。忽然看见一名女子在另外两名女子的搀扶下踉跄而来,在一具尸体前忽然停住,泣不成声。她呼感着:我要看我要看!但是掀开那块塑料布后,她只看了一眼,她就昏了过去。

  


   5月14日,在德阳市东汽广场,一次强烈的余震令现场人群一阵惊慌。一位母亲正在整理遇难学生遗体的妇女哭诉到:“老天爷,给我们一条活路吧!”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正当我们在紧张的采访和拍摄的时候,忽然发生了一次强烈的余震,两侧的楼房簌簌作响,一些本已松动的瓦砾砖块噼啪落下,受惊的人群迅速向广场的中央集中。一位正在处理孩子遗体的女子情绪失控,她不停地哭诉着:老天爷啊,给我们留条活路吧!

   我拍这些照片的时候,一直强忍着泪水。眼前景象不由得让你感叹,面对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生命是多么得脆弱。

   四、谭千秋,大爱千秋!

   那张大家都很熟悉的英雄教师谭千秋照片,也是在东汽广场上拍摄的。5月14日,新华社以《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为题播发图文互动稿件,报道了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文字由孙闻撰写,照片是我拍的。但是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是怎么被发现的,背后还有一段小故事,这还得从我们13日深夜刚刚抵达汊旺镇的那一刻说起。

   5月13日深夜,刚刚抵达汉旺的孙闻、田雨和我迫不及待地跳下军车了解情况,就在这里几个人抬着担架跑过来找救护车。赶到汉旺后拍到的第一张照片,就是一名幸存者,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这名获救的高二学生叫刘红力,当我们讯问他获救原因的时候,一个感人的事呈现了出来。

   刘红丽的舅舅告诉我,在地震发生的一刻,她的高中老师张开双臂,把自己的身体挡在学生的上面。老人家并不知道老师的名字,只说是位政治老师,我们目送这位老人在雨中离去,还听见他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好人哪!好人哪!”

   没想到第二天早晨,我们竟在东信操场上“找”到了这位“好人”,只是此时他平静地躺在一块白布下面,一旁是伤心欲绝的妻子。他的妻子张关蓉此时还不知道他的丈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张开双臂,为身下的四个孩子赢得一线生机,谭老师的故事只能由幸存者和救援人员来讲述了。

  


   5月14日,张关蓉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遗体。 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该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张关蓉含泪为谭千秋擦拭身体的照片播发后,反响之大,出乎我的预料。这组照片不仅被国内200余家媒体采用,而且在各电视台反复播出,在网友评选的抗震救灾十大动人瞬间中,也有这张照片。

   回头想想,能够发现谭千秋的故事,我觉得除了记者敏感性之外,和我们较早地抵达东汽中学有直接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我们13号晚上没有到达东汽中学,我和孙闻、田雨就可能没法遇到那个学生,遇不到这个学生就可能不知道她后面隐藏的感人故事。

   有时候我会这样想,5月14日,地震发生刚刚两天,人们还沉浸在巨大的震惊和悲痛当中。如果我们把汶川大地震这场灾难,比作一道突然降临的黑幕,谭千秋老师的故事就是撕开这道巨大黑幕的第一道亮光。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右)在汶川县映秀镇采访(摄于5月16日)直升机转移伤员及儿童时躲避直升机起飞卷起的风沙。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结束语:飞向映秀

   虽然汉旺镇的救灾工作有很多新闻可挖,但是我更想去的是汶川。15日早晨,在经过孙闻与救援队的反复交涉后,我们两个离开汉旺,搭乘军用直升机,飞向此次地震的震中--汶川县映秀镇。

  


   2008年5月18日,新华社记者王建华在北川震区采访时,在军营用餐。新华社发

   中国救灾网

   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特别专题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