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政协委员建议:灾后重建规划中 地震避难公园当先
2008年05月28日 14:13:1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人民公园内迅速搭起数百顶帐篷;成都妇产医院内的产妇、婴儿被迅速转移到医院楼前绿地内。这充分反映出,公园绿地在地震发生后的重要作用。因为它们是受灾群众安身立命、避难的重要场所。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场所,所有后续救援工作也无法迅速开展。 上述现象充分说明,一是灾后确实需要地震公园,二是一些地方、尤其是山区还十分缺少这种地震公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的公园绿地都在迅速增加。但如何在规划建设这些公园时,把防震减灾的功能考虑进去,使他们同时成为“地震公园”,却有许多功课需要我们去做。 作为防震减灾的避难场所,地震公园有明显区别于普通公园的独特要求,而不只是在已有公园中多加块牌子、增加点标识那么简单。 首先,地震公园的选址布局应该匀称。在居民出门最多不超过500米 的任一方向,便能找到一个避难公园。二是地震公园的构建应以疏林草地为主,便于集中搭建帐篷和安置更多的人员,也有利于救援及善后工作的开展,而不应是密林、灌木林和月季等木质花卉园地。三是地震公园应该出入通畅、地势平坦,不能有水面和绿篱阻挡。四是公园内不应栽植有毒、有刺植物,以免人们受害、受伤。五是公园内应有水电设施,能提供应急照明和方便生活用水取用。对于地震避难公园这些特殊的要求,我们现在的公园不但无法担当,有的还恰恰相反。 我们在争分夺秒进行灾后重建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地震避难公园的建设。过去大家对山区城镇建公园不理解,认为山区城镇寸土寸金,周边有森林,生态环境较好,本就不多的平地,应该用来建房或耕种。但通过这次地震灾害来看,山区其实更需要避难公园,因为它不仅供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更重要的是在灾难降临时,群众能迅速逃生。 山区如此,大城市更是如此。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担心的不是什么时候发生地震,而是地震来临时该往哪儿跑,而现在很多城市小区都是高楼林立,空旷场地很少,有些小区附近有广场,主要用来供人们休闲、健身,道路硬铺装过多。一旦地震来临,倘以此场所避难,搭帐篷钉个楔子也费劲。何况硬化的路面在地震中也容易造成破坏,既影响受灾群众入住,又容易伤及受灾群众。 任何基础设施的建设,功能都是第一位的。公园不仅要好看、美观,更重要的是功能的拓展延伸要做到实用。因此上说,灾后重建规划,地震公园当先。(杨振威) 相关链接 应急避难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用地,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或地震后相关设施可以进行相应功能转变,储备应急物资,设置标识,能够接收受灾群众疏散避难,并确保避难群众安全,避免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和火灾等危害,以及方便政府开展救灾工作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两种。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空地,包括小花园、小型文化体育广场、小绿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强的人防设施,要求步行10分钟左右到达,这些用地和设施需要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 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一般指容量较大的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中小学操场等,要求步行1小时内到达。这类场所除了水电管线外,还需要配备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设施,同时还要预留救灾指挥部门、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等用地。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