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产业转移:珠三角升级两翼大发展
2008年05月28日 21:07:0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发达地区经验和已有事实证明:区域品牌是带不走的,腾出笼子才能迎来更好的“金丝雀” 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广大干部必须充分认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汪洋 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地把做好“双转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广东省省长 黄华华 “广东制造”曾是一张享誉全球的名片。这张名片的过去,写的是“产业加工”,佛山、东莞、中山、深圳各地,村村有厂,多如牛毛。 可是,在全球经济越走越快的步伐下,这些小厂十分吃力,承受着一波又一波的“民工荒”、土地紧张以及汇率变化的冲击。 如今,这张泛黄的名片已经要改写———产业转移,腾笼换鸟,升格“广东创造”。 产业转移要不要?广东金字招牌背后压力重重 土地与能源制约珠三角发展 经济总量是广东的“金字招牌”。然而,这块招牌背后却是压力重重: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明显低于全省人均GDP12.5%的增长速度,也低于同期全国人均收入增长水平;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及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市; 数据调查显示,占据珠三角重要位置的“三来一补”企业,已经进入发展的拐点———过于密集的劳动型企业严重依赖出口,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两倍多,以至于经济发展严重受制于国际贸易市场环境,面临着更多的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并且受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相对较大;另一边厢,经过30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珠三角地区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能源需求量增大且自身能源匮乏,主要依赖外部输入,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攀高的冲击下,区域内能源紧张,生产成本上升,制约经济发展。 “政府这次下那么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双转移’,跟珠三角发展到现今阶段有关。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已经变成‘两高一资一低’———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和低附加值产品。”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分析,“30年来的发展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地步,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产业转移怎么移?改变粗放模式投入产业升级 转到山区两翼腾出发展空间 正如李惠武所讲,珠三角地区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面临重大挑战,环境与资源能源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瓶颈”处处可见。 “产业转移也是广东本身发展的需要。”李惠武指出,“广东从承接港澳制造工厂起家,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之后虽已作调整,但是珠三角开放力度大,空间不足,把过于密集的产能转移出去,是提高发展后劲的需要。” 从过于简单的“前店后厂”到人口密集的产业群,珠三角需要洗尽铅华,改变粗放的经济模式,投入到自主发展、具有核心创造力的产业升级中。 从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而言,企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山区发展,也有利于珠三角经济中心对外扩散、展现辐射能力。 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最大的问题,珠江三角经济发达,但是山区和东西两翼比较滞后,珠江三角的GDP总量是山区的5倍左右,是东西两翼的4倍左右,不平衡性很明显。无论在资金、技术、产业还是人才,珠三角都可以转移到远离经济中心的东西两翼以及北部山区。 产业转移好不好?深圳宝安区已经从中尝到甜头 转出24亿,引来产值300亿 谁都明白加快产业转移升级的长远利好,但真正实践起来,珠三角不得不面临一定的“阵痛”。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说了实话:“坦率地说,目前产业转移压力、阻力很大。很多老板不愿转移,当地村镇也不愿意,担心企业转出去以后,出租屋和厂房没人租。比如东莞有一个镇,户籍人口才3万人,而镇上一个贴牌生产‘耐克’的台湾鞋厂,实际用工就有10万人,一年能给该镇带来5000万元的利润。如果把这个鞋厂转移出去,当地的担忧很大……” 汪洋书记马上给东莞支招———“胡萝卜加大棒”。他指出,产业转移出去时,可以把研发设计、组装包括总部仍放在原地,这样附加值就还在,将来税收并不会少。 事实已经证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对珠三角地区乃至全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珠三角的传统工业转移出来,才能腾出空间发展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圳宝安区已经尝到甜头,去年1至10月,该地区外迁企业108家,当时这108家企业的产值只有24亿元,而通过淘汰落后产业引入先进制造,目前同样的土地上产值已经达300个亿。 从珠三角东莞转移到山区河源,且看一家工厂的真实回答 市场优势 成本优势 兼得 山区两翼 平衡发展 双赢 今年3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东莞调研,重点听取了大朗镇产业转移升级情况汇报,先后考察了东莞市永强汽车集团公司、东莞市颖祺实业有限公司、大朗镇长塘花园、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并深入农户叶律明家了解企业产业转移给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在东莞市颖祺实业有限公司宽敞的厂房里,全自动的毛纺织机高速运转,每台机器前只有一名工人。 “我们把手摇织机的500多名工人转移到河源的工厂去了。”公司行政总裁曾天仁说。 “在东莞建厂跟在山区建厂各有什么利弊?”汪洋问。 “东莞在科技研发、市场信息、产业配套方面有优势,山区的劳动力价格和电价、水价更便宜,有成本优势。”曾天仁回答。 转出地:东莞 重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腾出“笼”吸引“金丝雀” 3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常委、秘书长肖志恒等陪同下,到东莞进行专题调研。汪洋强调,东莞要进一步把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引向深入,切实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不断提高竞争力,努力当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调整东莞产业结构,转移某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制造业部分,减少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是汪洋调研中十分关注的问题。 汪洋详细地分析了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就东莞如何继续解放思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四点要求。 第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型升级,是东莞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核心的任务。解放思想要落实在科学发展观上,落实到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模式上。 第二,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最重要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围绕人去思考、研究工作。 第三,通盘规划,形成声势,是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最重要的举措。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制定出台鼓励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 第四,要坚定推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再创新辉煌的信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我们在克服已经形成的固有的传统观念、固有的发展模式,固有的利益格局,面临的困难很多,只要下决心迈出第一步,把“笼子”腾出来,不愁引不来“金丝雀”。 转入地:河源 做好产业转移园区建设 增强园区聚集带动作用 5月7日至8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率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源城区、和平县、连平县、东源县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详细了解河源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情况。 总结起河源的成功经验,黄华华认为主要有五条:一是坚持把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作为事关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工作来抓。二是不断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切实营造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三是坚持高标准统筹推进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四是狠抓招商引资,不断增强园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五是突出园区主导产业建设,增强园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 黄华华强调,河源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河源实际、具有河源特色的发展新路。 一是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地把做好“双转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是要扎扎实实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即将下发的《决定》精神。要把“双转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强检查和督促落实,确保“双转移”工作扎实开展、有序推进。 三是要继续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产业转移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 四是要千方百计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方面要鼓励本地学生就读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教育和岗前实用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和输出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的劳动力。 五是要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 成功案例 佛山清新联姻打造 全省最大陶瓷转移园区 佛山陶瓷名誉天下,然而,受到发展的制约,陶瓷企业早已悄悄展开了腾笼换鸟的动作———从2000年开始,禅城辖区内有实力的企业,如新中源、新明珠等,已纷纷着手在省内的清远、肇庆、河源、四会和省外的四川、山东、湖南、江西等地,大规模投资建厂。这些从禅城“出发”的陶瓷企业家累计购地3万多亩,投资额超150亿元,产值达340多亿元,企业顺利实现了飞跃发展。 最近,佛山与清新两地政府合作,希望通过“联姻”,在3至5年内打造全省最大的陶瓷产业转移工业园。目前禅城已有两家陶瓷企业正式落户该工业园,还有四家企业已经签约。 对于没有能力、缺乏资金进行生产转移的企业,禅城区政府、南庄镇政府分别拿出5000万元、1亿元,设立专项资金予以帮扶。 数说广东 18个工业转移园区 年产值将接近2600亿元 据测算,截至2007年中期,广东省认定的18个产业转移工业园按规划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近2600亿元,实现利税150多亿元,约分别相当于2005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4个市(包括肇庆、惠州)规模以上工业的40%和30%。 其中,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预计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达到300亿元,相当于2006年阳江工业总产值的80%。 2006年,河源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税收分别比上年增长75.2%、67.9%和51.9%,促进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27.3%、64.5%、31.2%和47.2%。 专家视角 做胀自己的荷包 做大别人的GDP 因为区域概念不会因产业转移而转移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表示,双转移等于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的重新调整,对比起原来的建设园区,这次双转移力度更大、政策更齐全,“尽量做到土地资源节约、防止二次污染,以及在转移的过程中实现技术改造、污染治理”。 荷包胀起来最重要 产业升级转移,对珠三角而言,也许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只是,在转移的过程中,“阵痛”难免———GDP依然像一个“紧箍咒”,给地方政府一定的压力———转走一个企业,就是一定的GDP。 对于这种想法,李惠武认为汪洋书记提出的“胡萝卜加大棒”(这种暗喻是指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以诱发人们实现所要求的行为,它来源于一则古老的故事:要使驴子前进,就在它前面放一个胡萝卜并用一根棒子在后面赶它)依然为最有效途径。“我们要做胀自己的荷包,做大别人的GDP。”他风趣地指出,“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市民的荷包胀起来才最重要。” 以香港地区为例,李惠武分析,以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把区域内的制造业转移到毗邻的珠三角地区来,仅仅保留了服务业,也就是剩下了总部经济,而香港现在已经是全球知名的服务业发达地区。李惠武说,我们可以从香港的产业转移中吸取经验。 品牌都是搬不走的 事实上,在政府引导的背景下实施的产业升级转移中,珠三角的企业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 李惠武说,这些企业距离经济中心很近,在转移的过程中保留企业的总部,转移到下游的是厂房。“经过十多年的打拼,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区域品牌,例如顺德的家私、佛山的陶瓷、虎门的服装等等,区域的概念不会因为产业转移而转移。”李惠武指出,“这些品牌都是搬不走的,制造业搬走了,企业的总部依然留在珠三角,还有财务、售后服务等等,无需担心企业的‘空心化’。”李惠武指出,这也是珠三角能下决心做转移的放心之处。 分享是发展的需要 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教授则强调,产业转移不能与第一次招商引资相比,产业转移园更要注重产业的引导以及相关产业的集聚,在转移的过程中消除污染大的企业,根据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引导。丁力指出,广东属于二层结构,让周边地区分享珠三角发展的优势,是平衡区域发展的需要。(记者 李晓莉)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