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小麦主产区丰收使中国粮仓更加殷实
2008年05月29日 17:00:0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郑州5月29日电(记者 张百新 訾红旗 林嵬)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日前在河南南阳举行的“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启动仪式”上说,目前小麦长势喜人,夏粮丰收在望,如果近期不出现重大灾害性天气,我国夏粮单产将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将实现第五年增产。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十分令人鼓舞的消息。2007年,中国粮食总产达到10030亿斤,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四年增产。今年又是一个夏粮丰收年,使中国粮仓更加殷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添胜算。 中央惠农政策接二连三 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进入2008年,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再度飞涨,粮食供求吃紧,一些农产品出口国迅速转为进口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负责人日前表示,全球粮食库存已达到30年来最低点。 与国际粮食“吃紧”形成对比,粮食自给率十年保持在95%的中国显得“从容”许多。国内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等特点。 这显然得力于中央“重中之重”惠农政策支撑下的粮食连年丰收。“经过多年实践,中国支农惠农的政策积累了经验,充分发挥了促进粮食增产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说,“对农民的补贴和起保护作用的最低价格就是很好的配套,在现有条件下有效调解了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 在河南杞县五里河乡贾洼村采访,农民张义安翻开他的粮食补贴存折,高兴地对记者说:“自从有粮食补贴以来,我这个小本本上的钱数年年增加。当时一亩补15.14元。今年综合补贴增到59.5元,我种了5亩多地,光各种补贴一年收入300多块钱,今后我还要多种粮。” 解决“三农”问题和确保粮食安全一直被称为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出5个一号文件,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梯次构建支农惠农的长效机制。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创历史新高。 国务院在年初预算大幅增加基础上,又出台十项重要政策措施,再增加投入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四补贴”规模达950.63亿元,比去年增长85%。 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认为,国家一系列扶持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真正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和收益,加上各项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安全的地基越来越牢。 国家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 粮食市场调控手段日趋成熟 从2006年起,中储粮总公司在10多个粮食主产省开展保护性收购,涉及东北玉米和粳稻、黄淮海地区的小麦、南方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累计收购1850多亿斤粮食。通过这项制度性安排,加上其他政策配套,不仅拉动小麦价格回升至合理水平,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还使国家掌握了主要市场粮源。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告诉记者,国家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后,河南当年收储托市粮361亿斤,去年又收购257亿斤。目前,河南省“托市粮”仍有200多亿斤,完全可保证市场供应,保证粮价维持在合理水平上。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副总经理肖永成在谈到托市收购的意义时说,连续两年的托市收购,不仅拉动小麦价格回升至合理水平,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还使国家掌握了主要市场粮源。 国家粮食局研究员丁声俊说,国家对主产区大品种采取最低收购价预案,是一项必要的粮食宏观调控新手段和新举措。既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难题,又促使国家掌控了粮食主动权,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小麦托市收购政策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探索到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新手段。 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认为,国家保护性收购使农民粮食销售由“必须卖”发展成为政府“必须买”,前者强调农民的义务,后者强调政府的责任。考虑到今年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多,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决定从新粮上市起再次提高2008年生产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 始终做到“手中有粮” 关键要“打牢根基”调动“两个积极性” 国家优质麦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郭天财研究员分析认为,从近期看,今年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在去年高起点、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稳定发展,面临的困难多、任务重。主要是自然灾害不确定性增加,农资价格涨幅过大,种粮效益下降,部分地区粮食流通不畅,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从长期看,一方面,需求迅速增长,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都将增长。过去10年,我国人口净增加9000多万。目前全国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农民有2.26亿人,过去这些人在农村种粮、养猪,现在到城市务工,需要买粮、买肉吃。过去10年,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的支出增加了80%以上,肉类增加了三成,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分别增长40%和60%左右。 另一方面,供给制约因素很多。主要是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的余地越来越小,单产水平继续稳步提高的难度加大。而且,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从事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虽然已经提高到49%,但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与此同时,农业特别是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04-2006年,我国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呈下降趋势。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农民抱怨最多的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确山县三里河乡后楼村农民陈东升说:“一袋尿素去年还是80块钱,今年涨到105元,要是没有综合补贴,真不舍得买。国家真应该想办法把化肥价格压下去。”据河南省供销社的统计,与上年相比,河南市场上的尿素涨11.7%,碳胺涨40%,种子、农药上涨 20%左右。仅农资价格上涨一项就使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了23%以上。 此外,农民种粮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差距较大。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许为刚调查,2007年河南纯种粮农户劳均年收入为1300元,而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农户劳均年收入4500元,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工年收入达到9600元。 因此,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稳定发展,关键是要打牢根基,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告诉记者,必须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努力构建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要建立耕地、水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尤其是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对土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要建立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实施好粮食战略工程,提高粮食核心产区生产能力,开发一批粮食后备产区,加大农垦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力度;要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推广和农民承接科技的水平,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还要建立提高农业生产抗御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农产品顺畅流通及加强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