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6月1日上午做客新华网演播室,就水利抗震救灾有关进展和全国防汛抗洪形势等话题和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程殿龙在访谈中介绍了地震发生之后水利部门是如何判断是否形成堰塞湖以及如何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紧急排险的情况。以下为实录。
[主持人]堰塞湖的险情出现后,水利部第一时间组织研究制定方案,那我们到底是如何组织专家研究部署解决方案的?
[程殿龙]四川地震后对堰塞湖的发现排查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大家知道,地震之后重灾区所有的交通道路、通讯全部中断,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当时我们首先想到的除了水利工程设施险情之外,凭我们以往的经验,这些地区因为属于高山峡谷地区,容易因山体滑坡造成堰塞湖险情,所以当时地震后我们就想组织人去排查。
在地震刚发生后的前两天应该说是很艰难的,因为道路都是无法通行的,所以我们在四川派了六个组,深入各个地、市、州去排查是否有堰塞湖,然后采取措施,当然,我们也要兼顾其他几个地震涉及的省份,也派了工作组去排查。
现在我就说一下唐家山堰塞湖是怎么发现的。堰塞湖的形成我认为最普通的说法就是因为地震后山体震落下来挡在山谷或者河道上,把原来的水道截断了,截断后水就不断聚集,水位不断升高,这就形成了堰塞湖。
那我们当时是如何判断上面形成堰塞湖了呢?就是原来这条河道的下游是有水的,地震后我们发现这条河道的下游没水了,那么一定可以判断上游一定有堆积体把河道截断了,水流不下来了。所以我们凭这些经验判断上面是不是有堰塞湖。
发现后我们对这个堰塞湖组织人员进行徒步勘探,我们工作人员都是自己背着水、饼干,拿着简单的工具往上上,上了十几次,但是均告失败,包括我们把四川登山运动员都请来了,寄希望他们把我们专家和技术人员带到堰体上,最后没有办法我们才请求空军支援,因为这个地方海拔很高,山顶的高程都在400米以上,河谷都在七、八百米的高程,落差3000多米,再加上这是峡谷,直升飞机很难在可见度不高的情况下降落在堰体上,所以一直到21号我们第一次登上去,登上去以后我们专家对整个堰体的结构、尺寸、表象进行了研究,制定下研究方案。在这之前我们各种科技手段也用上了,比如卫星监控的资料,我们派飞机航拍的资料,应该说这些科技手段我们都用上了,但是准确度和人实地查看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利用这些手段的配合,我们排查后第一步制定研究方案,为什么对唐家山堰塞湖这么重视?大家这么关注?正是因为它是最危险的,为什么说它最危险?因为我们专家勘察完后发现它的堰塞体是最高的一个,他的堰塞体的高度是80-120米这么一个高度,而且堰塞体上面都是能够蓄水的,蓄水量可以达到3亿立方米,3亿的概念就是相当于我们一个大型水库,所以堰塞湖一旦发生垮塌,堰体越高将来溃决的时候水能越大,释放出来的冲击力越大,同时湖的库容大,库容越大后续水的动力越足,所以对下游的威胁也是很大的。当然,这里还有刚才所说到的溃决方式、断面多大、时间长短有关,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它降下来。
我们的工程方案就是针对这种危险采取措施的,首先就是整个堰塞体是两千多万土石方,在这种交通中断的条件下,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清除的,我们想到的就是在堰塞体上面挖一个槽,把这个高程降下来,降下来以后这个水位将来蓄的就没有这么高,同时也有意识地引导水流往这个地方走,而不是让水自己去找出路,所以我们工程第一阶段采取的措施就是先挖一个槽,先把水引导下来。
在这期间我们也是很受感动的,因为从空中吊设备进场很艰难,艰难在哪里呢?主要就是这些推土机的一般吨位都是十几吨、二十几吨,直升机没有那么大的起重力,我们就从俄罗斯租了一架米26直升飞机,从我们前方现场告诉后方这个需求到飞机到场只用了两天的时间,这个速度是我们不可想象的,所有部门都一路放绿灯,包括国内调运的设备厂家接到命令马上装车运输,第二天就到了现场,应该说社会各界各个部门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给予了很多的帮助,才能使我们今天超额完成计划,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后主要有这么几项工作:一是国家防总秘书长要组织会商,分析当前雨情、水情情况,研究部署防汛工作的各项措施;二是国家防总要派出工作组,到灾区检查指导,帮助他们抗洪救灾。应该说在28日暴雨正在发生的时候我们的三个工作组已经紧急赶赴了一线,同时,按照预案要求,我们还要发出各项工作指令,包括我们有责任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介绍雨情、汛情、灾情以及我们的工作情况等等,这些都在我们的应急响应中规定的启动的工作,这样整个防汛救灾的体系就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