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大陆访问纪行
2008年06月01日 13:27:3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迎宾厅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和他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这是胡锦涛同吴伯雄亲切握手。新华社发(李舸摄) 新华网北京6月1日电 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大陆访问纪行新华社记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代诗人千余年前的名句,写出了时序交替之际那种高朗壮阔的景象,令人神往…… 而今,当吴伯雄主席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圆满完成大陆访问行程之后,内心感受到的,也许是同样阔大的境界…… 三年前世人瞩目的“胡连会”,国共两党领导人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三年来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刚刚落幕的“胡吴会”,让两岸关系拨云见日、雨过天晴。 挥手之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站在历史的高峰,为两岸同胞带来了无限期许,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历史新篇。 拨云见日,雨过天晴:“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一轮红日耀中华,江南的青绿山川、苍松翠石,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长江和黄河奔流眼底…… 这是北京人民大会堂二楼迎宾厅高悬的巨幅写意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所展现的诗情画意,抒写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袖毛泽东的名篇《沁园春·雪》的意境。 5月28日15时30分,在这幅望之令人荡气回肠的巨画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手亲切地握在一起。 3年前,胡锦涛的手与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的手,穿过两党60年的风风雨雨,紧紧地握在一起,开启了两党交流与对话的新页。 当两党最高领导人再度握手之时,国民党刚刚在岛内重新获得“执政权”,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首次以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身份率团来访的吴伯雄,在5月28日下午的历史性会谈中,达成了广泛共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快恢复海协会和海基会交往协商,通过平等协商务实解决两岸间的有关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当前两岸同胞最关心的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问题;两党在新形势下将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谈中还明确指出,两岸关系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还可能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些症结问题一时不易解决。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务实面对,妥善处理…… 当会谈场地——人民大会堂北京厅的大门再度打开时,华灯璀璨,似乎寓意着两岸关系的光明未来。吴伯雄主席乐观地表示:“两岸关系拨云见日、雨过天晴、建立互信、创新合作的时刻已经来临。” 为落实“胡吴会”的成果,29日清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迅速致函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邀请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等于6月11日至14日率团访问北京,就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事宜进行商谈。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立即在台宣布接受邀请。 海内外舆论对“胡吴会”普遍予以高度评价。北京知名学者孙升亮认为:“随着国民党在岛内‘身份’的变化,国共今番再度会谈,不仅可以讨论的议题比过去明显增多、内容更加深入,而且一些成果将得到积极贯彻落实,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更具实质性的影响,两岸关系将由此呈现全新局面。”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血脉相连,任何人都不能抹煞。”5月27日上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在南京拜谒中山陵。这是吴伯雄在南京中山陵挥毫题词。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从江丙坤的“破冰之旅”、连战的“和平之旅”,再到如今吴伯雄的“雨过天晴之旅”,中国国民党高层近年来多次访问大陆,而南京是他们每次来访的必到之地。 吴伯雄说:“我们国民党人对于南京有着特别的感情。”因为这里是中国国民党“永远的总理”、两岸人民共同尊崇的孙中山先生长眠之所。 1925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葬于中山陵。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中华振兴,今天仍然激励着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位于紫金山南麓的巍巍中山陵,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景仰的地方。 “每次到大陆来,我们都一定会先到南京中山陵,向总理在天之灵禀报我们的欢欣、我们的痛苦。”吴伯雄说。 27日上午,薄雾笼罩的中山陵庄严肃穆。“天下为公”陵门的中间正门破例为吴伯雄一行打开。吴伯雄沿通往祭堂的392级台阶,拾阶而上。 不少热情的南京市民在墓道两旁以掌声和呼喊不断为吴伯雄加油、鼓劲,吴伯雄也不断向民众挥手致意。 66岁的南京市民武子凌晨6点就赶到中山陵,他告诉记者,过去8年两岸关系“乌云密布”,“让我们老百姓也时常感觉难受,现在总算雨过天晴了。所以我今天特意赶来欢迎吴伯雄主席,为他们加油,也为两岸加油”。 也许是受到四周人们热情的激励,吴伯雄一行仅用约20分钟就登上了祭堂,过程比人们事先想象的轻松得多。祭祀完毕,吴伯雄在祭堂前挥毫写下八个大字:“天下为公,人民最大”。 来到中山陵下的博爱广场,对着大批中外记者以及在远处守候的人们,吴伯雄动情地发表感言说,自己2000年时曾以国民党副主席的身份来到这里,当时国民党在台湾刚失掉“执政权”,“面对总理,我们真是觉得惭愧”。如今国民党重新在岛内“执政”,此次谒陵就是为了禀告总理在天之灵,国民党会好自为之,为人民谋福祉,为两岸和平奉献力量。他朗声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抹煞的。” 明年是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80周年,吴伯雄宣布,中国国民党届时将组织更大的代表团来这里参加纪念活动。“相信到那个时候,从台北来这里会更方便。”回应他的,是四周人们响亮的掌声,以及“两岸加油”、“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的阵阵欢呼。 来自台湾的祝福:“希望北京奥运会顺利成功!”5月28日,吴伯雄在回答记者提问。当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参观北京五棵松棒球场(北京奥运会棒球比赛场地)。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从政40年的吴伯雄尽管年近古稀,却依然保持着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此次访问期间,这位体育迷所到之处都带来了台湾2300万同胞对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的祝福和支持。 28日上午10时,吴伯雄一行来到北京奥运主体育场“鸟巢”参观,这里拥有10万个座位的观众席已装修完备,阳光如瀑布般从头顶直泻下来,气势恢弘…… 吴伯雄赞叹说,他参观过多个奥运会主体育场地,“而这里是最大、最雄伟的”。 说到此处,他动了感情:“100多年前被认为是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现在能成功办奥运,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带来了台湾同胞的祝福,衷心希望北京奥运会顺利成功。” 棒球在台湾可谓最有“人缘”的体育项目。访问团在京还参观了将举办奥运会棒球比赛的五棵松棒球场。来自宝岛的棒球健儿届时就将在这个运动场进行比赛。 站在棒球场的看台上,吴伯雄微笑着说,这里将是台湾观众最关注的奥运比赛场地。他期待两个月后台湾的棒球健儿在这里大展身手,相信大陆观众会给他们最热烈的助威。 参观过程中,吴伯雄还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五棵松棒球场举办的首场邀请赛的比赛用球一枚。欣喜之余,吴伯雄禁不住向现场记者“爆料”:自己学生时代曾是优秀的棒球投手,所在的少年队曾获过桃园县的比赛冠军。 在备受瞩目的国共两党领导人的会谈中,胡锦涛总书记也预祝台湾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并邀请吴伯雄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吴伯雄当场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同胞之爱、手足之情:“天灾无情人有情”5月26日,访问团与前来迎接的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云林等一起为四川汶川地震遇难同胞默哀。当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访问团抵达南京禄口机场。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天灾无情人有情,患难更显同胞爱。汶川震灾发生后,台湾同胞一直高度关注灾情,踊跃捐款捐物并积极向灾区提供搜救、医疗等援助。吴伯雄主席此次来访,再次带来了台湾同胞对地震灾区的牵挂和问候,每每温暖着大陆同胞的心。 26日下午甫抵南京机场,吴伯雄便提议访问团与现场欢迎人员为汶川大地震遇难者默哀。他表示,地震发生后台湾各界高度关切,自发捐助。这种非常自然的情感流露,充分证明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民族。 国民党副秘书长詹启贤原本计划参加此次吴伯雄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但为了组织医疗队前往四川灾区救援而取消了行程。 访问大陆期间,在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负责人会面时,吴伯雄也总是首先向地震灾区同胞致以慰问之意,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吴伯雄主席会谈时,对广大台湾同胞的爱心和善举表示衷心感谢,他说:“这次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伤痛,也使全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在患难之时体现出的同胞之爱、手足之情格外珍贵。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也将成为两岸同胞相互扶持、携手合作、共同开创两岸关系美好未来的强大动力。” 在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所有行程后,吴伯雄主席一行5月31日平安由沪返台。短短6天,访问团成员足迹跨越大江南北。所到之处,带来了台湾同胞对地震灾区的牵挂和问候,带来了对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的祝福和支持。所到之处,到处是热情的欢迎、涌动的人潮,在在表现出大陆同胞对台湾同胞的厚谊深情。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会谈已经落幕,但两岸关系“拨云见日、雨过天晴”进而“累积共识、共创双赢”的新的时代大幕,才刚刚开启。 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在送别吴伯雄主席一行时的话语,在人们的心头萦绕:“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国共两党共同的历史责任。我们要为同胞谋和平,为两岸创双赢,为台海争和谐,为中华开太平!”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陈天怀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