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瞭望》文章:检索重建难题
2008年06月10日 16:13:0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灾后重建中长期考验已经开始。激情与勇气不可消退,智慧与理性尤需精进 离国难肇始之日已经整整四周。 遇难者带来的伤痛还在抚平,幸存者的生活仍要继续。倾力救援之后,地震灾区面临安置与重建的“持久战”。没有那么气壮山河,但更为艰苦卓绝。善后、救治、防疫、次生灾害、心理辅导、过渡安置、生产恢复、维护稳定、重建规划……中长期的如潮考验已经开始,惟有迎难而上。较之当初,目前和未来所需的激情与勇气不可消退,智慧与理性尤需精进。 防疫仍面临挑战 到目前为止,地震灾后的传染病疫情平稳,局部灾区出现腹泻、上呼吸道感染增多现象,也有被无主犬咬伤增多情况的报告,但没有发生重大、烈性传染病疫情。 卫生部日前表示,按目前灾区传染病的防控力度,防止灾区发生大规模传染病流行的把握比较大,但随着夏季的来临,传染病的挑战将会不断出现,仍需严阵以待。 卫生部有关人士指出,灾区不是我国业已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发生鼠疫流行的风险低。灾区可能发生流行和重点控制的疾病主要是当地既往已经存在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经水和食物传播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等;二是经蚊虫叮咬的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等;三是因人群聚集、居住拥挤造成的接触传播和呼吸道传播疾病,如麻疹、百日咳等。 在灾区救援的防疫专家也认为卫生防疫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除气候炎热外,受灾群众生活条件变化,一线救援人员连续奋战,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临时安置点居住人口密度大、设施相对简陋;灾区当地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受损严重等问题,也加大了防疫的难度。当前特别需要防止个别病例扩散造成疫情。 专家提出,在灾后公共卫生应对方面,主要的经验是建立有效统合、协调各方救灾防病力量的强有力的应急指挥以及顺畅的信息沟通体系与机制。及时建立敏感的传染病监测和暴发预警系统。着力做好受灾群众特别是集中安置受灾群众的饮水、食品和安置点的环境卫生,尽快恢复正常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我国此次地震后建立的“基于手机短信的传染病症状直报系统”,是灾后传染病应急监测手段的一个创新。 据悉,卫生部门还将继续采取多项措施落实卫生防疫,如对灾区儿童实施群体性预防接种,在饮用水源不合格的安置点特别安排调配消防车辆运送合格饮用水等。许多防疫专家还建议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防疫。 全程协调安置房修建 对那些在简易帐篷中企盼永久性住房的受灾群众而言,及时、宜居的过渡安置房是他们更切近的等待。 接到中央下达的过渡安置房任务后,各省区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积极组织生产,全力以赴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在此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运输困难等新问题。 多家承担安置房生产任务的厂家对本刊介绍,作为安置房主要原材料之一的彩钢卷价格由震前的每吨七八千元上涨到九千多元甚至一万余元。泡沫等原材料价格也在跟涨。在我国最大的彩钢夹芯板生产基地之一的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曾出现彩钢卷断货停工的情况。 此外,从成都到灾区运输不够畅通,有些重灾区道路还没有完全打通,也制约了援建进度。 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和企业建议,目前灾区重建任务繁重,需要大量的活动板房、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政府应以安置房生产产业链为线索,上溯各相关产业、企业,实行全流程扶持、监管,打通供货链;建立包括建材、食品、药品等在内的紧要物资监管机制,制定原材料储备、调运和价格管控的具体措施,确保灾区重建物资不出现短缺,价格平稳有序。 安置房的后续使用也值得预先考虑。尽管安置房一般只作两三年过渡栖身之用,但质量合格的安置房使用寿命大大超过这一周期。有灾区干部群众反映,用苯板建造的安置房每平方米造价500元左右,每套20平方米,仅使用3年就扔掉,“浪费很大”。 绵阳市有官员表示,对占用部分农田的活动板房两三年后的去向要作充分考虑,对拆除和再使用时将出现的困难要未雨缪绸。他建议加快农民新居规划,缩短周期尽快完成永久性住房的建设。 对此,辽宁省建委副主任王忠国建议,对大部分可以回到原住地居住的受灾群众,可根据各自意愿,允许他们在过渡性简易安置住房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间自由选择,这样,一方面许多受灾群众可以用货币补偿资金尽早建设永久性住房,另一方面,又可降低安置房的援建运输成本。 还有群众建议,除采用目前正加紧生产的彩钢板活动房外,还可考虑通过改建退役集装箱的方式来解决。 重建尊重少数民族特殊性 此次地震的重灾区有许多是羌族、藏族少数民族地区。西南民族大学日前组织30余名专家学者,对民族地区灾后重建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他们认为,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在区位地理、生态环境、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制订区别于一般区域的重建规划。 由于此次地震对这些民族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复式重建的可操作性差,而且很可能会遭遇二次灾害。因此,专家建议,受受灾群众族地区的重建宜按照重构式重建为主、修建式重建为辅的原则进行。 处于汶川县城的阿坝师范专科学校是受灾民族地区惟一的高等院校,对其重建备受各方重视。专家称,从教育布局和培育少数民族人才的角度看,在阿坝州内选址重建比迁出重建好,这不仅符合党的民族政策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有利于阿坝州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在重建阿坝师专时,还可以结合当地发展农牧业和旅游业的需要,加强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建设。 对少数民族尤其是羌族历史文化进行保护是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任务。西南民族大学专家认为,文物古迹有较强的地域性,一般应采取就地修复保护的原则,对不宜就地修复的文物古迹可异地选址重建;在村镇重建中,应征求少数民族居民的意见,保留民族传统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可在当地中小学设置介绍羌族历史文化的课程或课程内容;利用当地文化馆的力量收集、整理、出版羌族历史文化资料;建立羌族历史文化博物馆,等等。 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灾区当地公安机关分析,随着灾后重建的日渐展开,灾区治安形势将趋于复杂。目前,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主要力量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清理监督救灾物资分配,避免出现个别工作人员挪用、侵占救灾物资现象;二是及时发现、澄清一些不实传言、谣言,减少社会恐慌;三是对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形成的安全隐患,透明信息,公布预案,以减轻对群众生活的影响,等等。 在当前阶段,群众普遍关心的是死亡人员家属如何补偿,自己的房建在哪里、建多大,政府补助多少,后期有什么扶持政策,各地标准是否一样等一系列重建中的具体问题。当前的一个焦点,是在灾区特别是集中安置点,对一些地方的不同补偿标准,需要及时统筹协调。此外,地方政府还需要更积极地回应群众诉求,进一步加强对救灾物资的管理。 在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上,灾区相关部门建议,既要加强防范打击,又宽严相济,讲究执法、执勤的方式方法;并与政府配合,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专门的治安渠道之外,加强灾区尤其是集中安置点的组织管理和自我管理,也是维护稳定的重要措施。如成都温江区在灾区群众安置点建立的临时党支部,武侯区“爱心家园”安置点成立的“家庭委员会”,都成为受灾群众主心骨。 北京师范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秀兰教授表示,受灾群众普遍失去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灾后重建社区问题极为重要。她建议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重建自治共同体。 提前规划“移民后”问题 记者在一线采访受灾群众,他们许多人的愿望,是“最想要个工作”。 绵竹地方官员对本刊记者表示,地震使许多群众家园被毁,尤其是很多农村已不适合人居,必须迁出,但迁入地没有土地,村民的长久生计需要研究解决。他们建议,政府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工作岗位,一方面通过短期、长期培训让他们掌握基础就业技能,为下一步的安置奠定基础。他们提出,这些迁出受灾群众的政策可参照我国的移民政策予以对待。 据本刊了解,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将部分受灾群众安置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本刊记者在长三角地区调研发现,此前当地接纳三峡移民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值得未来灾区群众异地安置借鉴,应提前研究“移民后”问题,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在上海、浙江一些移民安置点,当地除为移民解决最基本的住房、土地等问题外,还积极引导移民就业。但许多移民由于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劳动技能等问题,仍面临许多困难。上海崇明县有关部门调查发现,落户后移民的困难主要有经济压力大、生产不适应、语言不通、生活不适应等几大问题。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在解决了土地、住房等基本问题后,就业、培训、子女教育等“移民后”问题是保证移民平稳安定的关键因素。对此次地震的受灾群众安置,相关部门应提前规划。 首先,要采取多种渠道对移民进行劳动技能、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做到“稳得住、能致富”。其次,安置政策应与安置试点同步,及早明确后期政策。另外,目前对外迁移民的扶持政策多集中在两年过渡期,过渡期后的政策也需国家加快制定明确。 鉴于此次地震受灾群众人数远远超出三峡移民,中国移民史研究专家、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表示,在尚不具备大规模成功移民的条件下,不宜采取政府组织大规模移民的方式,否则可能引发群众心理不稳,不利于灾后重建和群众消除心理创伤。 他建议,可以通过就业、求学、投亲等途径,推进异地安置,以自愿为主,多渠道迁移部分受灾群众。(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来源:
《瞭望》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