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1日电 题:“不努力工作,对不起这块土地”——专访来自共青城的团代表桂林波
记者 周婷玉、李亚杰
“五四的火炬在这里传承,飞扬的青春在这里绽放……”只要拨通团十六大代表桂林波的手机,就能听到伴着《青年突击队》歌声的这段录音。桂林波说,这是为共青城团委委员定做的手机彩铃。
作为江西省共青团共青城委员会书记,桂林波时刻提醒、鞭策自己,共青城是全国唯一以“共青”命名的城市,共青城的团工作应该有独特的品牌和成绩。
共青城,共和国历史上镌刻着这一页——1955年,98名上海热血青年组成的第一支志愿垦荒队来到这个荒凉之地,50多年后,被命名为“共青”的这里真的变得郁郁葱葱,并且拥有10万多民众。
“共青城50多年的历史就是共青团青年奋斗的历史。共青,是一种精神象征!”桂林波说,在共青城从事共青团的工作特别光荣,但更多是一种责任。“在这里没有理由不做好,因此工作常感压力。”
在共青城,来交流的青年组织、团组织特别多,平均每年要接待青年10多万人次。桂林波说,为了让各地共青团组织走进共青城都有回家的感觉,每次接待人员都要佩戴团徽,由团员讲解团的历史。共青城的团委委员对共青城、共青团的历史都能说能写。
“每一次交流对自己都是一次激励。”桂林波说,“因为交流过程中人们总是会问:共青城的团工作有哪些特色?”
这几年来,桂林波和其他团委委员一起大力推动团建工作,并且尽力创出品牌。他们在共青城打造团建有形化建设,如命名共青大道、五四广场等.他们还建了一个“共青城青年”的网站,搜集全球青年咨询;创办了《共青城团讯》杂志;每年5月还举办青年文化艺术节;创立青年创业基金……
目前桂林波正在推动一个重要项目:在共青城建设全国性的团史博物馆和青年创业馆。他说:“要通过上海青年的创业史延伸到中国青年的创业史,用优秀青年的事迹激发青年创业的热情,让共青团精神有一个有形的阵地。”
“共青城不仅是青年精神上的家园,而且应成为团工作的标准。这是我内心深处的远大目标,实现起来可能很漫长,但我决不放弃。”桂林波说,“不努力工作,对不起先人,对不起岗位,对不起后人,更对不起这块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