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北川县城最后一瞥:地震毁灭了这一切
2008年06月11日 08:02: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5月26日,两名受灾群众在半山腰为北川县城祈祷,长达6小时之久。本报实习生王磊摄 每逢节日,羌族人就跳起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图/王晓波 北川县城新址初步选在绵阳的板凳桥,板凳桥位于安昌镇和黄土镇交界处。对很多北川人来说,舍弃原县城是个残忍的话题,他们对那里有太多的不舍。 那座被两山压在中间、满是巨石和废墟的小城,承载了北川人太多的过去。 在向外人描述北川前,当地人都会细细地思量一番,在“神禹故里”、“千年羌城”或是“中国西部的花园”等等名头里挑一个最响亮的首先介绍。的确,这座有1443年历史的羌城,有太多的历史可供讲述。 在2008年5月12日之后,这些讲述成为了对故土的回忆。 死城孤寂 5月25日,把守北川县城入口的解放军战士和特警增加了人数,连大路旁的几条山路上也有人值守。他们得到的命令是,将有直升机对县城进行全面消毒,所有人禁止进城。 曾经沿着山间公路两侧绵延数公里的帐篷营房已消失。有一支部队在路边重新开始扎营,几个绿色的帐篷立在一大片先前被整理出的空地上。这是刚抵达不久的武警水电部队,准备解决北川上游的唐家山堰塞湖问题。 坐在车里,席西指着空空如也的山间公路说,这才是之前回北川的感觉,路上没人也没车,很安静。席西是羌族人,在成都一所大学读大四,23岁的他粗壮、黝黑,典型的羌族人相貌,鼻梁上架着眼镜。一直到19岁高中毕业,他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北川县城度过。 地震后,这条路上曾排起了长长的车队,有救援的,也有运送物资和抢救伤员的,距离县城外的任家坪收费站几公里外就开始堵车。在席西的记忆中,这条路上从未有过那么多车。 席西想回县城再看两眼,看看他的家、他的学校、他熟悉的楼房和树木,但在路口,他被解放军拦了下来,和其他想进县城的人一样。百般请求后,他被允许登上了一旁的坡地,这里可以眺望北川全城。 “很安静,像死了一样。”席西说,北川原来也很安静,不过不是这样的死寂,而是宁静,闭上眼睛可以闻到花草的香味。 现在他面前的这座城市,被废墟、落石扭曲变形,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消毒水味道。 这是地震后的第13天。 56年前的搬迁 根据北川县志记载,北川古属西羌,据查史料是大禹的降生之地,自古称为“神禹故里”。 席西80岁的爷爷席联杖曾是禹里乡一个羌寨的头人,寨子里的羌人最多时有四五百人。上世纪80年代,席联杖因身体不好,被儿子接到了北川县城。 在席联杖的记忆里,1950年初北川解放后,就一直讨论县城迁址的问题。老县城位于龙门山脉深处的禹里乡冶城,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没多少平地,都是羌族的木头房子,零散地在半山腰上,种啥子都不活,要走三天三夜才能出山。” 席联杖说,1952年秋天,整个县城搬到了北川县曲山镇,就是北川县城的现址。“这里是一块大平地,依山傍水,好盖房子。当时县城的家当也不多,没一个月就全搬过来了。”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块地方的确是县城的理想场所——王家岩和景家山之间留出了一块四五平方公里的平缓坡状山谷,湔江在山谷最北边绕了一个U字形。虽然还没有走出龙门山脉,但距绵阳市区只有72公里,距省会成都186公里。 县城在西边的王家岩山脚下依着山势建了起来,早先只有几座红砖房子和木头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和国内许多城市一样,北川县城的老房子几乎全被推倒,四五层的楼房一栋栋地拔地而起。隔着湔江河,对岸也开始新建了许多建筑,包括县政府和公安局都搬到了河对岸,相对于老县城,那里被称为新县城,背靠着景家山。 1992年,随着新县政府的建成,席西从老人大的宿舍搬到了县政府旁的六层单元楼中。按席西的说法,他童年的记忆好像就从那时开始。 羌族特色 “舒服得很。闲适得很。”说起家乡,一直说着普通话的席西不自觉地吐出了两句方言,脸上流露出陶醉的神情。“春天的空气就像被过滤过,非常清新,夏天气候宜人,非常凉爽,冬天可以看到山顶白雪皑皑,家家都围着炭火吃腊肉。”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虽然家家有自行车,但几乎没人骑,踱着步走半小时,就能把新老县城都逛遍。 每天晚饭过后,北川无论是新城区还是老城区居民,都喜欢散步走过湔江上的铁索吊桥,到江边的龙尾公园耍耍。公园面积不大,但设施完备,健身器材和溜冰场分别是老年人和青少年的最爱,而一旁宽阔的广场,则给不分男女老少的羌汉居民提供了跳“锅庄舞”(羌族民间舞蹈)的场地。 绿树成荫的夏禹路是县城心脏地带,沿着王家岩的山势缓缓下坡,依次是县医院、民政局、邮电局、卫生局、幼儿园、法院、司法局……最让席西津津乐道的,是每个建筑外观上,几乎都绘有代表羌族特色的羊头图腾。 受爷爷的影响,在城区长大的席西对羌寨和羌族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并在大学期间和好友建了一个关于羌族文化的网站。席西对于大城市并不感冒,只要学校放假,他总是第一时间回家。 北川县城一年有三次大节日,除了传统的汉族春节外,作为大禹的故乡,六月初六的祭大禹是北川特有的一个节日。另一个更为盛大的节日,则是十月初一的羌族新年。 羌族新年的时候,晚上会在县城每个路口点上一堆篝火,在火上烤全羊,一阵阵肉香会把附近的居民全部吸引过来。大家围着篝火又唱又跳,一直到深夜。 尽管深爱家乡,但席西也承认,北川县城并不是游客们的最终目的地,“很多去禹里、猿王洞甚至九寨沟的游客可能会在北川住一晚。”席联杖也一直觉得县城的羌味不够浓,他说很少有人穿羌族服装,懂民俗的羌族人也越来越少了。让席西欣慰的是,随着小城的建设和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绵阳人或成都人开始来北川过周末了。 席西不愿回忆5月12日那天的经历,他的家庭奇迹般的没有在地震中受到损坏,但席西熟悉的小城在地震中几乎被夷为平地,席西失去了几个母校、几十名曾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以及自己深爱的家乡。 来源:
京华时报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