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为灾区撑起蓝天的脊梁——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
2008年06月12日 09:48:4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编者按: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率队冲破重重险阻,首先抵达震中汶川县城指挥救灾;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护住4个孩子的生命,自己却撒手人寰;彭州市女民警蒋敏痛失母亲、女儿等10位亲人,却依然奋战在抗灾一线;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强忍失去15位亲人的悲痛,用双手从废墟里刨出10条生命……他们是废墟上不屈的脊梁,用血肉之躯创造生命奇迹,以大爱大勇激励人们、感动苍生。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陆续展开,新的英雄故事仍在传扬,大爱大勇依然在流淌。这爱,深沉而持久;这勇,坚韧而刚强。让我们记录下这些英雄,他们的执着,他们的不屈,必将托起灾区明天的太阳! 理县杂谷脑镇党员: 灾区的坚强堡垒 汶川大地震后,理县通讯、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位于大山沟谷里的杂谷脑镇更是成为信息“孤岛”。但震后半小时后,活下来的党员自动集结起来,坚守岗位,在关键时刻给1万多名群众撑起了一片天。 5月12日下午3时30分,杂谷脑镇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民兵应急分队同时集合待命,全镇243名党员按照“包村包户”的责任表,冒着余震的危险迅速分头向沟内的藏羌组村突进。下午4时许,所有党员赶到各自负责的村、组。 得知村民向云海家办丧事的30名村民被埋,村里立刻组织营救。镇党政办公室主任王刚说:“看到干部来了,四散奔逃的藏族群众渐渐聚拢,由于抢救及时,当时救出26人!” 将空投物资尽快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成了杂谷脑镇党员的首要任务。王刚说:“这是解放军冒着生命危险空投的物资,每一样都传递着党的温暖。” 夏平: 带领村民重建家园的“当家人” 当地震灾难降临时,四川省安县桑枣镇飞龙村党支部书记夏平,顾不上看一眼最疼爱自己的、已经遇难的外婆,向村子里冲去……那一刻,他最担心的是村小学的娃娃;重灾区群众涌来,他把衣物先分给外乡人;重建家园,他积极组织指挥,顾不上患了5年的糖尿病。 大地震中,飞龙村90%以上的农房倒塌,剩下的基本是危房。灾后重建任务繁重,夏平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带领乡亲们抢收抢种。目前,全村的油菜子已经全部收完,水稻插秧也基本完成。 飞龙村是县里的蔬菜种植基地,夏平派人负责蔬菜种植,确保乡亲们能吃上蔬菜,同时努力增加乡亲们的收入。除了抢收抢种,最让夏平担心的就是灾后防疫,他在4个村民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卫生防疫,每天集中组织消毒,绝不留任何死角。 “现在主要是两个任务,一个是下半年有饭吃,一个就是绝不能发生疫情。”夏平坚定地说。 公路抢险队: 开拓“生命线” 在塌方和泥石流威胁下,重庆交通公路抢险队员不顾生命安危,在频频余震中抢通了汶川卧龙镇至耿达乡最艰险的8公里路段、绵竹市汉旺镇至清平乡公路和什邡市红白镇至金河磷矿路段等3条“生命线”。 一股股白烟在半山腰上腾起,无数的飞石如暴雨一样倾泻而下,转瞬冲到山脚,飞石滚落的声响就像一记记重锤敲在人们心上……这是发生在四川震区公路抢险现场真实的一幕,而类似险情几乎天天不断。大型机具须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吊车无法上去,挖掘机只有在后面硬顶它上去,1小时只能推进2~3公里。队伍夜宿山野外,第二天起床,脸上、身上、棉被上到处都是蚂蟥。 武警水电官兵:堰塞湖的排险英雄 排险!排险!排险!地震后,北川、青川等重灾区形成几十个堰塞湖,其中最大、最危险的就是北川唐家山堰塞湖。 上级要求武警水电官兵赶在湖水漫堤前在堆积坝鞍部开挖一条引水导流明渠,控制湖水下泄流量。这就是说,官兵们必须在半个月内开挖近20万立方米的堰体土石。官兵们坚定表示,就是流血牺牲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晚上,因帐篷数量不足,许多官兵只好露宿坝上,在各种机械设备轰隆声中,官兵仍能酣然入睡…… 两侧山体在地震后垮塌,塌方时有发生,飞石“哗哗”滚下,但官兵们毫不畏惧。“大家都干疯了!”武警水电部队指挥员岳曦这样评价自己的官兵。 6月1日凌晨,一条长700米、宽50米、深8米的泄流槽,纵卧在唐家山堰塞湖堰塞坝上,比原计划的时间提前一半。 程齐波:点燃生命之光的“将军医生” 在四川抗震救灾一线,有一位“将军医生”闻名遐迩。他灵活果断地处置意外情况,使前往汶川白花乡和向峨乡的两支医疗队,成为最先抵达并展开救援的医疗队;他不等不拖,主动出击“找仗打”,率领的救死扶伤团队使一名名徘徊在死亡线上的伤员起死回生。他,就是北京军区总医院院长、“华益慰医疗救援队”队长程齐波。 熟悉程齐波的人都知道,他从不轻易掉眼泪,但是这次抗震救灾,他5次流下热泪。“看到自己的同胞受苦受难,揪心、痛心、伤心,自己惟一能做的就是多救治伤员。”程齐波说,“因为托起每一个生命是我们白衣战士的天职!” 程齐波患糖尿病。由于环境恶劣,上厕所不方便,他竟然把降糖药停了。每次外出,他总是坐第一台车在前面开路。他还根据天气和余震的大小,指挥车队有序前进,躲过了好几次车毁人亡的危险。 截至5月底,程齐波和他的医疗队在四川灾区奋战了17天,先后救治、转送伤员6100多人。他们把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的精神弘扬在灾区,把子弟兵的深情播撒进灾区人民心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用爱守护生命 震灾发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里成了救治灾区伤员的第一战场。主管科室医疗工作的副主任曹钰,几乎天天通宵达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家人联络,更别说和家人见面了。 黄富国,骨科教授,就在地震发生前几天,他突发严重的消化道大出血。然而,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坚守岗位,不仅要上手术台做手术,还要处理医疗上大大小小的问题,协调来自全国各地多支医疗队的工作。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饿了,就吃两口盒饭。 谁没有家人?谁不牵挂家人的安危?华西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始终把伤员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牢记“治病救人”的天职。 胡开华:57岁志愿者累死在灾民安置点 5月14日晚9点多,绵阳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门口,忙碌了8个多小时的胡开华一头栽倒,再也没有起来。5月16日上午9时,胡开华走了。消息传来,熟悉他的人都扼腕叹息:“一个好人走了。”但人们更为他奋不顾身服务灾区群众的精神深深震撼。 胡开华主动报名,社区主任一看是老街坊,考虑到他已57岁,就劝他说:“你年龄大了,就不要去了。”胡开华一听,急了,撸起袖子:“信不信我把你扛起来转圈圈。”这样,他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志愿者。 维吾尔族兄弟志愿者:“我们都是四川人” 一场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迅速成为中国志愿者的集结地。在这庞大的队伍中,“80后”甚至“90后”占了绝大多数。多少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因为抗震救灾走到了一起,他们对灾区群众的情,汇成了无边的大爱;他们年轻跃动的身影,将永留人们心间! 设在成都市高新区的一个救灾物资转运站里,一支训练有素的“老兵志愿者突击队”24小时待命。在这支队伍里,一对维吾尔族亲兄弟格外引人注目。 哥哥叫苏莱满·克里木,是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弟弟叫苏鲁旦·克里木,是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5月21日,他们赶到成都,被分配到双流机场的救灾物资转运站。一天到晚,兄弟俩的衣服总是被汗水浸得湿漉漉的。在这里,他们结识了许多志愿者。 “他们有蒙古族、朝鲜族、藏族、彝族、羌族等,那么多民族的同胞走到一起,这一刻我们都是四川人!”苏莱满说。 5月24日上午,兄弟二人遇到了“老兵志愿者突击队”,以实际行动通过了考核,被接纳为正式队员。“队长告诉我们,后勤补给是前方部队作战的根本保障,没有我们搞后勤,前方打不了胜仗。”苏莱满说,“我们坚守住平凡的搬运岗位,就是为灾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